成語有關譏的成語
有關譏的成語
有關譏的成語共收錄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反唇相譏 |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氣;引申為頂嘴。譏:諷刺、挖苦、嘲笑。反過嘴來譏諷對方。 |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于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 |
負俗之譏 | 見“負俗之累”。 | |
鄶下無譏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杜預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聞此二國歌,不復譏論之,以其微也。”后以“鄶下無譏”言其微不足道。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杜預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聞此二國歌,不復譏論之,以其微也。” |
自鄶無譏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同“自鄶以下”。 | 《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請觀欲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鄶以下無譏焉。” |
憂讒畏譏 | 擔憂被讒言中傷。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拙眼譏評 | 拙眼:見識淺陋。自己見識淺陋卻喜歡譏諷別人。 | 宋·陸游《雜興十首》詩:“觀人如觀玉,拙眼喜譏評。” |
冷譏熱嘲 | 冷:不熱情;譏:譏諷;嘲:嘲笑。尖銳、辛辣的嘲笑和譏諷。 | 清·袁枚《隨園三十二種·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
同浴譏裸 | 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