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里的成語
有關里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里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離題萬里 | 離:離開;題:題目;主題;題旨;萬里:泛指很遠。指說話或寫文章同原先要表達的主題離得很遠。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
嘴里牙多 | 謔語,指會說話 | 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說不過你。” |
稀里嘩啦 | 象聲詞,形容雨、東西倒塌等發出的聲音。形容被徹底破壞或零零散散。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3回:“三更時候,又趕上大風大雨,只聽得稀里嘩啦,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 |
月明千里 | 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 南朝 宋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
歇斯底里 | 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心里有鬼 | 指心里暗藏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計劃。 | 莫應豐《將軍吟》第28章:“你這個小子,心里有鬼,不甘心。” |
疙里疙瘩 | 文字不通暢,物體不平滑很粗糙。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五回:“滋著一臉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絲絳,疙里疙瘩,光著兩只腳,拖一雙破草鞋。” |
志在千里 | 形容志向遠大。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慌里慌張 |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么個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沒里沒外 | 里外不分,指說話做事不分場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 的。” |
萬里長城 | 指我國長城。也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現也比喻人民的軍隊。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
表里如一 | 表:外表;里:內心。外表和內心一個樣。外表與內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論、行動和思想完全一致。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行之以忠者,是事實要著實。”宋 朱熹集注:“以忠,則表里如一。”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情誼深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流里流氣 | 舉止輕浮,品行不端。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農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攤前造作地擺好姿勢,等待城里來的流里流氣的攝影師按快門。” |
古里古怪 | 怪異、奇特。 | 林徽因《梅真同他們》第一幕:“可是差不多也就算是了,你知道當時的那些辦法古里古怪的……” |
綿里藏針 | 綿絮里邊藏著針。比喻外表溫柔;內心尖刻厲害;也比喻柔中有剛。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當日說知心,綿里藏針。” |
鞭辟入里 | 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 盛宣懷《上張香帥書》:“侄忝承付托,責無旁貸,必當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辦大廠,為天下創。” |
千里命駕 | 命駕:命人駕車。備上車子到千里之外去拜訪朋友。形容友情深厚。 | 《晉書·嵇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 |
聲馳千里 | 馳:傳揚。名聲遠播。形容聲望很高。 | 晉·皇甫謐《高士傳》:“段干木賢者也,不趨勢力,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 |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十里洋場 | ①舊時上海的租界區域因外國人較多,洋貨充斥,或稱十里洋場;后因以借指舊上海市區。多含貶義。②泛指繁榮的市場。 | 茅盾《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
笑里藏刀 |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心卻十分陰險毒辣。藏:隱藏。 | 《舊唐書 李義府傳》:“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
百里挑一 | 在一百個里挑選出一個。形容相貌或才能特別突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姑爺年紀略大幾歲,并沒有娶過的,況且人物兒長的是百里挑一的。” |
鞭擗進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論節奏》:“第三是生理學的假說……這種假說,是把心臟的鼓動和肺臟的呼吸,認為節奏之起源。這覺得很能鞭擗進里了。” |
決勝于千里之外 | 坐鎮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 《史記 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
字里行間 | 字詞里邊;文句中間。指文章字句間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 南朝 梁 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垂示三首,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 |
鵬程萬里 | 鵬:指傳說中的大鳥;能飛行萬里;程:里程。大鳥飛行的路程萬里之遙。比喻前程遠大。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鵬之徒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傻里傻氣 | 形容愚蠢、糊涂的樣子。 | 歐陽山《三家巷》:“阿炳這孩子傻里傻氣,又蠢又笨,打鐵不成,當鞋匠也不成。” |
里通外國 | 里通:暗中勾結。與國外反動勢力暗中勾結;盜賣本國的情報或國家利益。 | 魯迅《且介亭雜文 病后雜談之余》:“ 大則指為‘里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
下里巴人 | 下里:鄉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紹宗:‘如何是西來意?’紹宗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胡里胡涂 | 形容不明事理或對事物的認識模糊。 | 魯迅《偽自由書 新藥》:“不過對于誤服這藥的病人,卻能夠使他不再尋求良藥,拖重了病癥而至于胡里胡涂的 亡。” |
妖里妖氣 | 形容女人裝束奇特、舉止輕狂而不正派。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十章:“媽的,妖里妖氣,看了討厭!” |
山河表里 | 語出《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勢險要。 |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
表里相應 | 內外互相應合。 | 《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非以中外有人,表里相應故邪?” |
忙里偷閑 | 偷:抽出;閑:空閑。比喻在繁忙中抽出一點時間。 | 宋 黃庭堅《和答趙令同前韻》:“人生政自無閑暇,忙里偷閑得幾回。” |
屬毛離里 | 比喻子女與父母關系的密切。 | 《詩經·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離于里?” |
一瀉千里 | 江河奔流直下;迅達千里。比喻文筆或曲調氣勢奔放、流暢。今又喻急劇持續地下降。 | 宋 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大江在河,一瀉千里。” |
里里外外 | 里面和外面。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時值秋殘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換了新衣服穿著。” |
蒙在鼓里 | 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憐同秀如蒙在鼓里。” |
冒里冒失 | 過分地隨便對待。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
拒人于千里之外 | 形容態度傲慢,堅決拒絕別人,或毫無商量余地。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
里勾外連 | 內外勾結,串通一氣。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廳上梁中書大喝道:‘你這廝是北京本處良民,如今倒來里勾外連,要打北京。” |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 運:運籌;帷幄:軍用帳幕;千里之外:指戰場。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負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里應外合 | 應:接應;合:配合。外面攻打與里面接應相結合。 | 元 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小官須索整點英雄將士,里應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
小里小氣 | 行事吝嗇,胸襟不寬廣。 | 歐陽山《三家巷》:“日本人總是啰啰嗦嗦,小里小氣的。” |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 指各地各有各的風俗習慣。 | |
有緣千里來相會 | 人與人之間只要有緣分,即使相離很遠也會相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皮里抽肉 | 形容身體變瘦。 |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你覷我皮里抽肉,你休問我可怎生骨巖巖臉兒黃瘦。” |
徹里徹外 | 從里到外,完完全全。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0回:“又叫裁縫與武松徹里徹外做秋衣。”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萬:指很多。形容學問淵博,見多識廣。 | 曹靖華《采得百花釀蜜后》:“古人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最好有‘讀萬卷書’的書本知識和‘行萬里路’的生活知識。” |
舉目千里 | 放眼遠眺,可以見到很遠之處。形容視野廣闊遼遠。 | 宋·劉學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舉目千里,風濤不作,水面砥平。” |
必里遲離 | 陰歷九月九日。 | 《遼史 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國語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 |
噼里啪啦 | 形容爆裂、拍打等的連續聲音。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28章:“隨著他話的尾音,鬼子大隊里,響起一片噼里啪啦步槍落地的音響。” |
稀里糊涂 | 不明白,迷糊,不認真,隨意。 | 曹禺《和劇作家們談讀書和寫作》:“如果寫他后悔,稀里糊涂自 了,就沒有多大意思。” |
花里胡哨 | 形容顏色過分鮮艷繁雜。也比喻浮華而不實在。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一同進到房里,見滿桌堆著都是選的刻本文章,紅筆對的樣,花里胡哨的。” |
命里注定 | 舊時迷信說法,命運早已決定安排好了。亦作“命中注定”。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這都是命里注定的,你說靈不靈!”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驥:駿馬,千里馬;櫪:馬槽。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要遠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層樓。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遠。 |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