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彼的成語
有關彼的成語
有關彼的成語共收錄35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此一時彼一時 | 指時間不同,情況亦異,不能相提并論。 | 語出《孟子 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彼此彼此 | 指兩者比較差不多。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二二回:“正說著話,濟公進來。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圣僧久違。’和尚說:‘彼此彼此。’” |
彼哉彼哉 | 彼:他。他是什么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
此起彼伏 | 此:這;這個;彼:那;那個;伏:低下去。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聯系緊密;互相配合行動。也作“此伏彼此”、“此起彼落”。 | 漢 張衡《西京賦》:“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
知己知彼 |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對方(彼:他人;對方)。 | 元 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但上陣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戰千贏。” |
由此及彼 | 此:這;這個;彼:那個。由這一現象聯系到那一現象。指分析事物不能孤立地看一種現象;而應把復雜事物聯系起來進行全面考察;層層深入。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著通曉之人,就虛心請問,由此及彼,銖積寸累,自然日有進益。” |
挹彼注茲 | 挹:舀,汲取;彼:那個;注:灌;茲:這個。把液體從一個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個容器。引伸為以有余來彌補不足。 | 《詩經·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 |
彼竭我盈 | 竭:枯竭;衰落;盈:充盈;旺盛。對方的士氣已衰竭;我方的斗志正旺盛。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重此抑彼 | 重:重視;抑:壓制,貶低。重視這個,壓制那個。指待人或處事不公平。 | |
此一時,彼一時 | 此:這;彼:那。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不能相提并論。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我盈彼竭 | 盈:充盈,旺盛;竭:枯竭,衰落。對方的士氣已衰竭,我方的斗志正旺盛。 | 唐·呂溫《凌煙閣勛臣贊·奉胡公叔寶》:“秦公應變,臨陣電拔,銳氣盡來,我盈彼竭。” |
彼一時,此一時 |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此問彼難 | 這個詰問,那個責難。 | 魯迅《華蓋集續編·送灶日漫筆》:“討論問題,研究章程,此問彼難,風起云涌。” |
厚此薄彼 | 厚:優待;重視;薄:怠慢;輕視。重視或優待這一方;輕視或冷淡那一方。也作“薄此厚彼”。指不平等地對待兩個方面或兩個人。 | 明 袁宏道《廣莊 養生主》:“皆吾生即皆吾養,不宜厚此薄彼。” |
此唱彼和 | 這里唱,那里隨聲附和。比喻互相呼應。 | 清 陳田《<明詩紀事己簽>序》:“與前七子隔絕數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氣求,若出一軌。” |
此伏彼起 | 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接連不斷。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因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轉輪。” |
非此即彼 | 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 張平《抉擇》:“非此即彼,別無選擇。” |
挹彼注此 | 同“挹彼注茲”。 | 郭沫若《歷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假使政治是修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損有余以補不足,盡可以用人力來和天災抗衡。” |
此發彼應 | 這里發動,那里響應。 | 清·陳天華《警世鐘》:“各做各的,怎么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聯絡,此發彼應才行。” |
顧此失彼 | 顧了這個;顧不了那個。形容頭緒繁多;無法兼顧全面。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6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
彼倡此和 | 和:附和;應和。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
知彼知己 |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 先秦 孫武《孫子 謀攻》:“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
此界彼疆 | 見“此疆爾界”。 | 《花月痕》第二一回:“癡珠也自歡喜,說道:‘此十年用兵,一誤于士不用命,再誤于此界彼疆。’” |
此呼彼應 | 此:這里。彼:那里。這里呼喚,那里響應。形容聯系緊密,互相配合行動。 | |
彼棄我取 | 別人摒棄的我拿來。指不與世人共逐名利而甘于淡泊。 | 晉·皇甫謐《高士傳·任安》:“性以潔白為治,情以得志為樂,性治情得,體道而不憂,彼棄我取,與時而無爭。” |
此起彼落 | 這里起來,那里落下。形容接連不斷。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七節:“時大時小時縮時伸是經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發生。” |
彼唱此和 | 比喻一方倡導,另一方效仿。 | 《明史 劉世龍傳》:“仕者日壞于上,學者日壞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風。”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彼:那。這種情況下與那種情況下的是非標準不一。即沒有客觀的是非標準。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彼眾我寡 | 彼:對方。指對方軍隊勢眾,而我方力量單薄。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難一》:“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
此動彼應 | 見“此發彼應”。 | 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腦筋于耳目手足,此動彼應,頃刻而成。” |
不分彼此 | 彼:對方;此:己方。不分你我。形容關系親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我想叫他們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樣。” |
彼何人斯 | 斯:助詞,啊。他是什么人啊。 | 《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 |
此疆彼界 | 疆:邊界;界:地域的限隔。彼此之間劃分疆界,相互阻隔。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64卷:“致廣大,謂心胸開闊,無此疆彼界之殊。” |
彼此一樣 | 指兩者完全一樣。 | |
顧彼失此 | 顧:照顧,照管。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不能全面照顧。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第16卷:“若彼聲西擊東,而我軍出大同,未免顧彼失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