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顏的成語
有關顏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顏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喜笑顏開 | 顏:臉色;開:舒展;開朗。形容心里高興;滿面笑容。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又行了兩日,方到常山,徑入府中,拜謁顏太守。故人相見,喜笑顏開。” |
強顏歡笑 | 心里不暢快,但臉上勉強裝出喜笑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為笑。” |
紅顏薄命 | 舊指美貌女子不是早 ;就遇不到好人或生活多磨難。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總則我紅顏薄命。” |
顏骨柳筋 | 見“顏筋柳骨”。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顏骨柳筋,無一筆不合法。” |
皓首蒼顏 | 皓:白色的樣子;首:頭發;顏:面孔。雪白的頭發,灰暗的面孔。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 明·無名氏《午時牌》第一折:“相當初太公垂釣,伊尹耕鋤,垂釣的皓首蒼顏安社稷,耕鋤的盡心竭力定寰區。” |
駐顏有術 | 有方法保持青春,形容容顏不老。 | |
鶴發童顏 | 鶴發:白白的頭發;童顏:紅紅的面色。滿頭白發;面色像孩童一樣紅潤。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 | 唐 田穎《玉山堂詩文集 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 |
和顏悅色 | 顏:面容;悅色:高興的臉色。指溫和高興的臉色。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漢 鄭玄注:“言和顏悅色為難也。” |
笑逐顏開 | 笑得使面容舒展開來。形容滿臉笑容;十分高興的樣子。逐:驅使;顏:臉面。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母親方才轉憂為喜,笑逐顏開道:'虧得兒子崢嶸有日,奮發有時。” |
厚顏無恥 | 顏:臉面;臉皮。臉皮厚;不知羞恥。 | 《詩經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南朝 齊 孔稚珪《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薛荔蒙恥。” |
奴顏婢膝 | 奴:奴才;顏:面容;婢:侍女;婢膝:侍女的膝;指下跪。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 | 唐 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 |
華發蒼顏 | 顏:容顏。頭發花白,面容蒼老。形容老年人的相貌。 | 宋·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 |
五顏六色 | 色彩鮮艷繁多;非常美麗。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
顏丹鬢綠 | 見“顏丹鬢綠”。 | 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酌我五石云母鐘,我能令公顏丹鬢綠而與年少爭光風。” |
綠鬢紅顏 | 指年輕女子。同“綠鬢朱顏”。 | 清 洪楝園《后南柯 檀謀》:“霎時綠鬢紅顏都成孤寡,并不勞挨門搜括。” |
顏精柳骨 | 見“顏筋柳骨”。 | 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精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 |
靦顏人世 | 靦顏:表現出慚愧的臉色。形容喪氣失節,厚顏無恥地活在世上。 | 《晉書·郗鑒傳》:“豈可偷生屈節,靦顏天壤邪!” |
婢膝奴顏 | 形容卑躬屈膝諂媚奉承的奴才相。參見“奴顏婢膝”。 | 清 鈕琇《觚剩續編 簡公雪冤》:“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 |
朱顏粉面 | 粉:白色。紅顏白面,指涂脂抹粉的女子。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八義記·駙馬賞燈>》:“金鼎熱風腦龍肝,花燭映朱顏粉面。” |
柳骨顏筋 | 唐·柳公權的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顏真卿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開張。后因以之稱其書法的字體和法度。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的堪為字史,當為款識,有柳骨顏筋,張旭張顛,羲之獻之。” |
奴顏媚骨 | 奴顏:奴才的面孔;媚:獻媚。一張奴才的面孔;一副獻媚的骨頭。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的丑態。 | 耿可貴《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七場:“蓮妹,請去傳我的話:宋慶齡不愿見到奴顏媚骨之徒。” |
朱顏綠發 | 指青春年少。 | 宋·沈遘《送句諶通判穎川》詩:“朱顏綠發出塵土,長纓高蓋生清風。”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時,但見:朱顏綠發,皓齒明眸。” |
靦顏事敵 | 厚著臉皮替敵人工作,不知羞恥。 | |
愁顏不展 | 展:舒展。心里憂愁,雙眉緊鎖。形容心事重重的樣子。 | 明·沈采《千金記·省女》:“奈我丈夫每日只是攻文習武,衣食艱苦,頗覺失望,以此愁顏不展。” |
白發蒼顏 | 頭發已白,臉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 宋 洪邁《容齋五筆 白蘇詩紀年歲》:“白發蒼顏五十三,家人強遣試春衫。” |
朱顏綠鬢 | 朱:紅色。形容青春年少。 | 宋·辛棄疾《洞仙歌·壽葉丞相》:“見朱顏綠鬢 ,玉帶金魚。” |
咫尺天顏 | 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原謂天鑒察不遠,威嚴如常在面前。”后以“咫尺天顏”比喻離天子容顏極近。亦指天子之顏。 | 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原謂天鑒察不遠,威嚴如常在面前。” |
錯認顏標 | 形容懵懂淺陋。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八:“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
愁顏赧色 | 赧:羞慚臉紅。面帶愁容和愧色。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0回:“宋江、盧俊義出內,卸了公服檏頭,上馬回營,面有愁顏赧色。” |
汗顏無地 | 汗顏:臉上出汗;常用以表示羞愧。無地:沒有容身之地。形容羞愧到了極點;以至感到無地自容。 | 唐 韓愈《朝歸》詩:“服章豈不好,不與德相對,顧影聽其聲,赪顏汁漸背。” |
無顏見江東父老 | 江東:借指家鄉。指因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再也沒臉見家鄉父老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赧顏汗下 | 赧:因羞愧而臉紅。顏:面容。形容羞愧到極點。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七回:“公子譽之過情,令人赧顏汗下。” |
花顏月貌 | 形容女子的美麗。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8回:“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 |
顏筋柳骨 | 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 | 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
承顏候色 | 看人臉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見。 | 北齊 魏收《魏書 寇治傳》:“畏避勢家,承顏候色,不能有所執據。” |
犯顏極諫 |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
奴顏婢色 | 猶言奴顏婢睞。 | 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與夫諂權媚勢,奴顏婢色,因采風謠司漕運者言而得之者遠矣。” |
奴顏婢睞 | 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的嘴臉。 | 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睞者為曉解當世。” |
抗顏為師 | 抗顏:不看別人臉色,態度嚴正不屈。為師:為人師表。不為他人所制約,不為潮流所左右,這種意志堅定的人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 |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
無顏落色 | 失色,面無人色。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唬得他無顏落色,驚得他手腳難抬。” |
顏面掃地 | 比喻面子喪失干凈。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戴過一次高帽子的,從此顏面掃地,做不起人。” |
咫尺威顏 | 同“咫尺天顏”。 | 宋·王安石《和蔡樞密孟夏旦日西府書事》:“聯翩人賀知君意,咫尺威顏不隔霄。” |
破顏一笑 | 顏:面容。愁苦的神態一下子笑起來。 | 魯迅《奇怪》:“那么,我也來‘破顏一笑’吧——哈!” |
靡顏膩理 | 靡:美麗;顏:面容;膩:細膩;理:肌理。形容容貌美麗,皮膚細膩柔滑。 | 戰國楚·宋玉《招魂》:“靡顏膩理,遺視綿些。” |
童顏鶴發 | 顏:臉色。仙鶴羽毛似雪白的頭發,孩子似的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5回:“策見其人,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 |
強顏為笑 | 強:勉強。心里不暢快,但臉上勉強裝出歡笑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為笑。” |
蒼顏白發 | 顏:容顏。面容蒼老,滿頭白發。 |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
紅顏白發 | 顏:面容,臉色。頭發花白,面色紅潤。形容老年人身體健康。指紅顏少女和白發老翁 | 明·張伯純《收江南·壽康對山太史》曲:“看了這紅顏白發老風流,覷的那今來古往似蜉蝣。” |
破顏微笑 | 形容心領神會。 |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
日角龍顏 | 舊時相術家謂額頭隆起為龍顏。“日角龍顏”為帝王的貴相。 | 《梁書·元帝紀》:“陛下日角龍顏之姿,表于徇齊之日;彤云素氣之瑞,基于應物之初。” |
犯顏直諫 | 敢于冒犯尊長或皇上的威嚴而極力相勸。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
措顏無地 | 措:安放;顏:臉,面子。臉沒地方擱。形容極為慚愧羞愧。 | 明·陳汝元《金蓮記·釋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積罪如山;學士排難解紛,反使措顏無地。” |
察顏觀色 | 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其心意。 | 清 唐甄《潛書 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于人,吾不能也。” |
正顏厲色 | 顏: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厲。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誠辭直,正顏厲色,不作偽飾,以為心害。” |
喜逐顏開 | 逐:追隨;顏:臉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悅,滿臉笑容。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喜逐顏開,一如前番,悄悄先打發他轉身。” |
變顏變色 | 顏:臉色。因內心的驚懼激怒等而改變面色。 | 管樺《不講理的人》:“闊大爺注意到兩個老頭變顏變色的有點為難的樣子,便驚訝地豎起眉毛。” |
白發紅顏 | 顏:臉色。頭發斑白而臉色紅潤。形容老年人容光煥發的樣子。 | 《宣和畫譜 道釋四》:“舊嘗有痼疾,遇異人得修煉之術,卻藥謝醫,以至引年,白發紅顏,真有所得。” |
白發朱顏 | 顏:臉色。頭發斑白,臉色通紅。形容老人容光煥發。 | 明 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二折:“綠衣黃里顛倒用,白發朱顏喜怒看。” |
形于顏色 | 色:神色。內心的活動表露臉色上面。 | 宋·范祖禹《論德政》:“憂瘁泣涕,形于顏色。” |
犯顏進諫 |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諫:以直言規勸。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 | 《舊唐書·魏征傳》:“征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