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盡的成語
有關盡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盡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費盡心思 | 心思:計謀。挖空心思,想盡辦法。形容千方百計地謀算。 |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苦盡甘來 | 盡:終結;甘:甜;美好。比喻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美好的時光已經到來。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受徹了牢獄災,今日個苦盡甘來。” |
物盡其用 | 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
費盡心機 | 心機:心思;計謀。指用盡了心思。形容千方百計地謀算。 | 宋 戴復古《石屏集 論詩絕句》:“有時勿得驚人句,費盡心機做不成。” |
趕盡 絕 | 驅除干凈;徹底消滅。比喻殘忍狠毒;不留余地。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 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算盡錙銖 | 算:計算;錙銖:舊制1兩=4錙,1兩=24銖,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極微小的數量也要算。指苛斂錢財。 | 清·昭梿《嘯亭雜錄·吳利府》:“嘗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盡錙銖,其父猶以為未足。” |
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 ||
盡誠竭節 | 誠:忠誠。節:氣節,義節。竭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義節。亦作“盡節竭誠”、“盡心竭誠”、“盡忠竭力”、“盡忠竭誠”、“盡忠竭節”、“竭忠盡節”。 | 《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
取之不盡 | 拿不盡。形容極其豐富。 | 宋·朱熹《朱子語類·孟子·離婁下》:“他那源頭只管來得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供自家用。” |
無窮無盡 | 窮、盡:完。沒有盡頭;沒有限度。 | 宋 晏殊《踏莎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
薪盡火滅 |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滅了。比喻 亡。 | 《法華經·序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
人盡其才 | 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才能。盡:全部用出。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 |
一網打盡 | 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四卷:“聊為相公一網打盡。” |
盡付東流 | 比喻完全喪失或前功盡棄。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那緣法盡了,往時的情義盡付東流,還要變成了仇怨。” |
盡善盡美 | 盡:極;善:好。內容和形式都完美無缺;沒有缺點。形容事物完美到沒有一點兒缺點。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哀公問五義》:“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 |
應有盡有 | 應該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齊備。 | 《宋書 江智淵傳》:“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其江智淵乎!’” |
言不盡意 | 言:說的話;盡:完全。指說的話不能表達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 《周易 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同歸于盡 | 一同走向 亡或共同毀滅。歸:走向;盡:滅亡。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于盡耳。” |
辭窮理盡 | 辭:文辭;窮:完,盡。無話可說,無理可辯。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州玄泉第二世和尚》:“僧問:‘辭窮理盡時如何?’師曰:‘不入理豈同盡。” |
竭盡全力 | 竭盡:用盡。用盡全部力量。 | 《宋書 宗越傳》:“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力,故帝憑其爪牙,無所忌憚。” |
盡人皆知 | 盡: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老少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 |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 宋 司馬光《<呂獻可章奏集>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獻可者,于其職業,可謂無所愧負矣。” |
筋疲力盡 | 筋:筋骨;疲:疲勞;盡:完。形容非常勞累;力氣已經用盡。也作“力盡筋疲”。 | 宋 司馬光《道傍田家》:“筋疲力盡不入腹,未議縣官租稅促。” |
鞠躬盡力, 而后已 | 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一直到 為止。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 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各盡所能 | 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曹褒傳》:“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
計窮力盡 | 計:計策;窮、屈:盡,竭。計策、力量都用完了。 | 南朝 梁 蕭繹《馳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晉熙附義,計窮力屈,反 后主。”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野火不能燒盡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長出來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 不了。 |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鞠躬盡瘁 |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 明 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
竭忠盡智 | 毫無保留地獻出一片忠誠和所有才智。 | 《屈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
民窮財盡 | 人民窮困,國家財富也消耗完了。 | 《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餐不飽,沒閑錢去養馬騾。” |
書不盡意 | 猶書不盡言。 | 《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勛》:“與陽休之書曰:‘……已矣哉,書不盡意。’” |
春蠶到 絲方盡 | 絲:雙關語,思的諧音。比喻情深誼長,至 不渝。 | 唐 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 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甕盡杯干 | 原指酒已喝盡。比喻錢已用完。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陳秀才那時已弄得甕盡杯干,只得收了心,在家讀書。” |
門殫戶盡 | 謂全家 亡。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5回:“建安以來,野戰 亡,或門殫戶盡;雖有存者,遺孤老弱。” |
盡如人意 | 盡:完全;如:符合;遵從。完全符合人們的心意。形容心滿意足。 | 宋 劉克莊《李艮翁禮部墓志銘》:“然議者但以為恩澤侯挾貴臨民,安得盡如人意。” |
鞠躬盡瘁, 而后已 |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 而后已。” |
盡情盡理 | 盡:達到極限。比喻某事全部合情合理。 | 郭沫若《高漸離》第三幕:“廷尉,你的推測,盡情盡理,這案件實在太離奇。” |
書不盡言 | 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 《周易 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盡力而為 | 盡:全部用出;為:做。用全部力量去做。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
極情盡致 | 謂將意趣風致表現得很充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果然蔣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后神情,把那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極情盡致。” |
喪盡天良 | 喪:喪失;盡:全部;天良:良心。沒有一點良心。形容壞人惡毒到了極點。 | 清 錢泳《履園叢話》:“今人既高貴驕奢矣,而又喪盡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 |
淋漓盡致 | 淋漓:盡情;暢快;盡致:達到極點。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態充分地刻畫、表現了出來。 | 明 李清《三垣筆記 崇禎補遺》:“敘次大內規制井井,而所紀客氏、魏忠賢驕橫狀,亦淋漓盡致,其為史家必采無疑。” |
盡瘁事國 | 瘁:勞累;盡瘁:竭盡勞苦;事:服務,效力。比喻用盡心思和精力為國家效力。 | 《詩經·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 |
山窮水盡 | 山和水都到了盡頭;已沒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絕境。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李八缸》:“茍不至山窮水盡時,勿望給與也。” |
絞盡腦汁 | 絞:擠;用;盡:完。形容用盡了心機;想盡了一切辦法。 |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她思索。” |
鳥盡弓藏 | 飛鳥打光了;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來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 三國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
仁至義盡 | 仁愛和正義的行動到了頭。舊指誠心報答有助于農事的神靈。對人的愛護、容忍、原諒與幫助;達到盡心盡力的最大限度。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
取之不盡,用之有余 | 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源源不斷。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4回:“你自己的家財取之不盡,用之有余……卻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業,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
臘盡春回 | 臘:指臘月,即農歷十二月。臘月過去,春天又來了。 | 唐·孫道絢《菩薩蠻·梅》:“闌干六曲天圍碧,松風亭下梅初白。臘盡見春回,寒梢花又開。” |
弓折刀盡 | 比喻戰斗力沒有了,無法可想。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今日擬打羅山寨,弓折刀盡。” |
床頭金盡 | 舊時形容錢財用盡;陷入貧困的境地。 | 唐 張籍《行路難》詩:“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
鞠躬盡力 | 見“鞠躬盡瘁”。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 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水盡鵝飛 | 比喻恩情斷絕,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點兒也不剩。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你休等的我恩斷意絕,眉南眼北,恁時節水盡鵝飛。” |
苦盡甜來 | 艱難的日子過完,美好的日子來到了。 | 元 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你休煩惱,少不的先憂后喜,苦盡甜來。” |
火盡灰冷 | 比喻權勢消失。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今時之朝彥,皆是向火乞兒,一日火盡灰冷,暖氣何在?當凍尸裂體、棄骨溝睿中,禍不遠矣。” |
水盡山窮 | 同“水窮山盡”。 | 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窮水斷,馬束橋飛。” |
鳥盡弓藏,兔 狗烹 | 烹:煮燒。飛鳥打盡,弓被擱置不用;兔被捕 后,獵狗則被烹食。比喻事情辦成,功臣被害。 | 魯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識時務者問:‘如果那時并不鳥盡弓藏,兔 狗烹,而且漢人也配享太廟……則將如何?’我覺得頗費唇舌。” |
情至意盡 | 指對人的情誼已經到極點。 | 唐 孔穎達疏《詩 大雅 板》:“我老夫教諫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盡,何為汝等而未知?” |
道盡途窮 |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面臨末日。 | 《新五代史 李繼岌傳》:“繼岌徘徊泣下,謂李環曰:‘吾道盡途窮,子當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