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遮的成語
有關(guān)遮的成語
有關(guān)遮的成語共收錄37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一手遮天 |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權(quán)勢;玩弄手段;蒙蔽群眾。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無遮大會 | 無遮:沒有遮攔,指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平等看待。佛家語,原指布施僧俗的大會。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稱。 | 《梁書·武帝本紀(jì)》:“輿駕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無遮大會。” |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diǎn)。 | 清·張南莊《何典》第九回:“原來劉打鬼收成結(jié)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弄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只得仍縮在娘身邊。” |
一掌遮天 |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權(quán)勢,玩弄手段,蒙蔽群眾。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潑婦罵街似地指著三姨太:‘你還敢一掌遮天嗎?’” |
遮遮掩掩 | 指要隱瞞某種真相而行為不爽利。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卻夫人,一般也老落起來。” |
片云遮頂 | 比喻得到別人的恩澤。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到前面 了呵,那生那世,做驢做馬,填還這債,若不 呵,但得片云遮頂,此恩必當(dāng)重報(bào)也。” |
衣不遮身 | 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曹州有一個窮漢,叫做賈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 |
東掩西遮 | 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掩西遮,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
柳暗花遮 | 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朧的景色。 | 元 吳昌齡《端正好 美妓》套曲:“漏永更長燭影香,柳暗花遮曙色分。” |
花遮柳隱 | 形容不讓人看見,悄悄地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五兒聽罷,便心下要分些贈芳官,遂用紙另包了一半,趁黃昏人稀之時,自己花遮柳隱的來找芳官。” |
遮天蓋地 | 形容數(shù)量多,占的面積大。 | 嚴(yán)陣《竹矛 大旗歌》:“啊,團(tuán)結(jié)的大旗,啊,我們遮天蓋地的紅云!” |
云遮霧障 | 云霧遮擋視線,看得很模糊。 | |
遮空蔽日 | 同“遮天蔽日”。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二十九回:“軍行騰起地中塵,遮空蔽日;馬走踏翻攔路草,偃土搖風(fēng)。” |
一床錦被遮蓋 | 比喻請求別人通融、庇護(hù)。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淮西之變》:“尋常伏事太尉不周,今日乞做一床錦被遮蓋。” |
花遮柳掩 | 比喻行動或說話躲躲閃閃,不實(shí)在。亦作“花遮柳隱”。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竊符記·如姬竊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覓常山寶符。” |
遮天蔽日 |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shù)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三回:“遠(yuǎn)遠(yuǎn)望見遼兵蓋地而來,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
遮羞布 | 系在腰間遮蓋下身的布。借指用來掩蓋羞恥的事物。 | 王朔《千萬別把我當(dāng)人》:“其實(shí)她沒什么好怕的,別說身上還有塊遮羞布,就是一絲不掛,再眼尖的觀眾也看不著什么。” |
東遮西掩 | 指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遮西掩,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 |
遮羞包丑 | 指掩蓋感到羞恥和丑陋的東西。 | 錢鐘書《圍城》:“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dāng)、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
蔽日遮天 | 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形容遮蓋的范圍非常寬廣。 | 北魏 酈道元《水經(jīng)注 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崖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
衣不遮體 | 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96回:“后來自己落魄,病在店中,衣不遮體,食不充饑。” |
前遮后擁 | 遮:阻攔。形容十分擁擠、喧鬧的樣子。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三折:“你這里齊臻臻前遮后擁,美甘甘笑口歡容,只待要靜巉巉幕天席地。” |
遮天壓地 | 形容數(shù)量多。形容來勢兇猛,彌漫充滿于天地之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只見前頭的全副執(zhí)事擺開……車轎人馬,浩浩蕩蕩,一片錦繡香煙,遮天壓地而來。” |
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蓋真相。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73回:“又何嘗有什么丑處!可見裝點(diǎn)造作總難遮人耳目。” |
橫遮豎擋 | 見“橫攔豎擋”。 | 老舍《趙子曰》第三:“守門的手足并用,橫遮豎擋的不叫球攻入門內(nèi)。” |
遮人眼目 | 謂遮掩別人的視聽,掩飾真情。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見庵觀寺院的和尚貧財(cái)好色,明蔬暗葷,遮人眼目,俺莊內(nèi)須與他們不同,葷酒俱有,待人甚恕。” |
遮天映日 | 同“遮天蔽日”。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回:“高繼能把蜈蜂袋一抖,好蜈蜂!遮天映日,若驟雨飛蝗。” |
遮天蓋日 | 同“遮天蔽日”。 | 浩然《石山柏》:“眼看要走進(jìn)另一道川,忽然間被一座遮天蓋日的大山擋住了。” |
遮前掩后 | 謂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 | 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
遮天迷地 | 同“遮天蓋地”。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六回:“風(fēng)起處遮天迷地,火來時煙飛焰裹。” |
遮風(fēng)擋雨 | 比喻起保護(hù)作用。 | 馮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1章:“大叔,閨女沒有好的孝敬你,讓小赤松長大,給你遮風(fēng)擋雨!” |
遮三瞞四 | 謂說話、做事多方掩飾,不爽快。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兩個一同出來,你且告訴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瞞四的。” |
遮地蓋天 | 同“遮天蓋地”。 | 李季《五月端陽·打橫山》:“大小據(jù)點(diǎn)一掃光,紅軍和赤衛(wèi)軍遮地蓋天。” |
遮地漫天 | 同“遮天蓋地”。 | 《清平山堂話本·羊角哀 戰(zhàn)荊軻》:“團(tuán)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迷天,變盡青黃赤黑。” |
口沒遮攔 | 指說話沒任何顧忌,信口胡言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兒家口沒遮攔,一迷的將言語摧殘。” |
遮掩耳目 | 見“遮人眼目”。 | 朱自清《執(zhí)政府大屠 記》:“聽說事后執(zhí)政府乘人不知,已將尸首掩埋了些,以圖遮掩耳目。” |
后擁前遮 | 遮:阻攔。形容十分擁擠、喧鬧的樣子。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8回:“果是英雄,憑著自己本領(lǐng),怕甚王孫公子,又怕甚后擁前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