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鳧的成語
有關鳧的成語
有關鳧的成語共收錄21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雙鳧一雁 | 漢蘇武出使匈奴被羈,歸國時留別李陵的詩中有“雙鳧俱北飛,一雁獨南翔”之句。后以“雙鳧一雁”為感傷離別之詞。 | |
續鳧截鶴 | 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 語出《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兔 鳧舉 | 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 《呂氏春秋 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 之地矣。” |
續鳧斷鶴 | 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 《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鳧趨雀躍 | 象野鴨那樣快跑,象鳥雀那樣跳躍。形容十分歡欣的樣子。 | 唐 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 |
慚鳧企鶴 | 比喻慚愧自己的短處,羨慕別人的長處。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養氣》:“若夫器分有限,智用無涯,或慚鳧企鶴,瀝辭鐫思。” |
鳧鶴從方 | 指野鴨和鶴各從其所屬的品類。比喻順其自然行事。 | 《宋書·孔覬傳》:“伏愿天明照其心請,乞改今局,授以閑曹,則鳧鶴從方,所憂去矣。” |
單鵠寡鳧 | 鵠:天鵝;鳧:罷鴨。孤單的天鵝,獨居的野鴨。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 《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
截鶴續鳧 | 比喻事物勉強替代,失其本性。 | 莊周《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鶴長鳧短 |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后用“鶴長鳧短”比喻事物各有特點。 |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兔起鳧舉 | 鳧:野鴨。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 殙之地矣。” |
斷鶴續鳧 | 截短仙鶴的長腿;接長野鴨的短腿。比喻做事生搬硬套;違反規律。續:接續。鳧:野鴨子。 | 莊周《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斷鶴繼鳧 | 截短鶴的長腿,接長野鴨的短腿。比喻違反自然規律,辦不成的事。 | |
鳧脛鶴膝 | 指事物各有長短。 | 莊周《莊子 駢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鳧短鶴長 | 鳧脛短鶴脛長。長短不齊。泛指馀缺不齊。 | 元·關漢卿《喬牌兒》套曲:“算到天明走到黑,赤緊的是衣食。鳧短鶴長不能走。” |
鶴短鳧長 |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后以“鶴短鳧長”比喻顛倒是非,妄加評論。 |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鳧居雁聚 | 謂群聚一處。 | 宋·王安石《上五事書》:“然而天下之人,鳧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無禁也者,數千百年矣。” |
越鳧楚乙 | 同一只飛鴻,有人以為野鴨,有人以為燕子。比喻由于主觀片面,對于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 | 南朝 齊 張融《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 |
寡鳧單鵠 | 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 《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
斷鳧續鶴 | 鳧:野鴨;續:接續;鶴:仙鶴。截斷野鴨的短腿接到仙鶴的長腿。比喻做事違反自然規律。 | 梁啟超《政聞時言·外債平議》:“今我國于此種機關,百不一具,而惟斷鳧續鶴,欲襲取其企業之形式以移植于我國,是以格格而不入也。” |
強鳧變鶴 | 語本《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后以“強鳧變鶴”謂硬把野鴨變作仙鶴。喻濫竽充數,徒多無益。 | 語出《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