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揭的成語
有關揭的成語
有關揭的成語共收錄16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揭不開鍋 | 指沒有糧食或沒有伙食錢。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常揭不開鍋。” |
揭竿而起 |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木為兵,揭竿為旗。” |
掀天揭地 | 可以撼動天地。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 | 宋 辛斆《<寇忠愍詩集>后序》:“萊公兩朝大臣,勛業之盛,掀天揭地。” |
唇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
揭竿四起 |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舉起竹竿當旗幟。借指武裝起義。 | 李大釗《國情》:“然歷代君人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罰、薄稅斂為戒,其民始相安于無事,否則揭竿四起矣。” |
竿揭木 | 猶言 木揭竿。 | 清·褚人獲《堅瓠補集·關社引》:“維茲六月,忽有 竿揭木之事。” |
揭債還債 | 揭:舉;揭債:借債。用借債的辦法還債,虧空會始終存在。形容于事無補。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0回:“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 |
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樣子;揭:高舉。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顯。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深厲淺揭 | 厲:連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淺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沒有用,只得連衣服下水。比喻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 | 《詩經 邶風 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 |
揭篋探囊 | 盜竊箱籠等財物。同“揭篋擔囊”。 | 《舊唐書·酷吏傳序》:“雖云固矣,而猶逾坦掘冢,揭篋探囊, 者于前,盜者于后,何者?” |
木揭竿 | 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 | 漢·賈誼《過秦論》:“ 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
木為兵,揭竿為旗 | 兵:兵器;揭:舉。砍來木棍當兵器,舉起竹竿當旗幟。比喻武裝起義。 | 漢·賈誼《過秦論上》:“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木為兵,揭竿為旗。” |
橫刀揭斧 | 持刀執斧。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八節:“據說,茶販的隊伍往往是一個人擔茶葉,兩個人保衛,‘橫刀揭斧,叫呼踴躍’。” |
揭篋擔囊 | 盜竊箱籠等財物。 | 戰國·宋·莊周《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 |
揭人之短 | 將別人的短處揭露出來,公之于眾。 | |
揭地掀天 | 指翻天覆地。 | 清 蔣漣《<于忠肅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間,扶危定傾,使揭地掀天之日,為苞桑磐石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