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遲的成語
有關遲的成語
有關遲的成語共收錄23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遲疑不決 |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美人遲暮 | 原意是有作為的人也將逐漸衰老。比喻因日趨衰落而感到悲傷怨恨。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
毫不遲疑 | 毫:一點兒。一點兒也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 |
必里遲離 | 陰歷九月九日。 | 《遼史 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國語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 |
姍姍來遲 | 舊時形容女子走路遲緩從容的樣子。形容慢騰騰地來晚了。 | 東漢 班固《漢書 外戚傳上 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
遲遲吾行 | 遲遲:慢慢地。原指慢慢考慮考慮再走。形容戀戀不舍地離開。 | |
遲暮之年 | 遲暮:黃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三回:“年兄之論固正,但只是年兄遲暮之年,當此嚴冷之際,塞外驅馳,良不容易。” |
遲眉鈍眼 | 指眼神呆滯,不靈活。 | 李劼人《 水微瀾》第六部分:“并且遲眉鈍眼地,看著人憨癡癡地,比蔡興順精靈不到多少。” |
欲速反遲 | 速:快;遲:慢。指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很快達到目的。 | 《論語 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宋 劉克莊《答陳璘司戶》:“老來怯酬唱,欲速反成遲。” |
遲疑不斷 | 猶言遲疑不決。 | 唐 韓愈《淪淮西事宜狀》:“遲疑不斷,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
說時遲,那時快 | 小說中的常用套語。意指事情發(fā)生的速度不是記敘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 |
珊珊來遲 | 同“姍姍來遲”。形容來得很晚。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第三集:“備蜀錦十端,踵門請見,麗珊珊來遲,賈恨相見晚。” |
事不宜遲 | 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 | 明 施耐庵《水滸傳》:“楊春道:‘好計!我和你便去,事不宜遲!’” |
船到江心補漏遲 | 船到江心才補漏洞。比喻補救不及時,對事情毫無幫助。 | 元 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遲徊觀望 | 猶言遲疑觀望。 | 劉揆一《黃興傳記》:“主張國內軍事當局,乘日本大隈內閣遲徊觀望之時,及早自動,以武力收回青島。” |
遲疑不定 | 猶言遲疑不決。 | 《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唐·孔穎達疏:“師若遲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則不告。” |
遲疑未決 | 形容拿不定主意。 | 《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傳》:“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 |
遲日曠久 | 猶言曠日持久。 | 《商君書·君臣》:“瞋目扼腕而語勇者得,垂衣裳而談說者得,遲日曠久積勞私門者得。” |
遲回觀望 | 同“遲疑觀望”。 | 《清史稿·李森先傳》:“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jīng)懲創(chuàng),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為戒耳。” |
遲疑觀望 | 謂猶豫等待,不作決定。 | 清·李漁《比目魚·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該速速抽身,為什么還要遲疑觀望?” |
馬遲枚疾 | 見“馬工枚速”。 | 清·陳祖范《寄沈歸愚》詩:“鶴怨猿驚懷故地,馬遲枚疾斗新篇。” |
遲徊不決 | 猶言“遲疑不決”。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為朝廷計,與其遲徊不決以啟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綱以箝黨人之口。” |
遲疑顧望 | 猶言遲疑觀望。 | 唐·劉餗《惰唐嘉話》卷中:“[李勣]今若即發(fā)者,我 后可親任之,如遲疑顧望,便當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