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符的成語
有關符的成語
有關符的成語共收錄19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鬼畫符 | 符:符咒,符箓。好像鬼畫的符咒,亂涂亂畫。 | 金·元好問《遺山文集·論詩30首》:“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
護身符 | 一種小巧的裝飾品(如珠寶、玉石或紀念品),上面刻有符咒、咒文或符號,戴上這個護身寶貝可以防止災禍(如疾病或魔力),或者幫助佩戴者。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是咱前者護身符,今日有權術。” |
言行相符 | 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 南朝·梁簡文帝《與劉孝儀令》:“言行相符,始終如一。” |
鼎玉龜符 | 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箓。 | 清·葉廷琯《海錄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讓取之也殊途,鼎玉龜符成之也一致。” |
虎符龍節 | 虎符:古代銅制虎形兵符;龍節:古代邦國使臣用的金制龍形憑證。比喻重要的憑證 | 唐·盧綸《送從叔牧永州》詩:“虎符龍節昭歧路,何苦愁為江海人。” |
名實相符 | 名聲或名稱和實際一致。 | 三國 曹操《與王修書》:“君澡身澡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符,過人甚遠。” |
書符咒水 | 書:書寫;符:符篆;水: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動。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秦少游》:“高齋以謂‘少游嘗為道士,書符咒水’,又誣也。” |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 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 《后漢書 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尺竹伍符 | 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 | 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后》:“吾觀四明蔣先生,羈寓數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味其言如素處顯位者,未嘗有枯悴寒澀這態,是安可謂之窮士乎?” |
同符合契 |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 |
若合符節 | 比喻兩者完全吻合。 | 《孟子 離婁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名不符實 | 名聲與實際不符。 | 廖仲愷《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訓話》:“所謂盛名難負,名不符實,反為見笑。” |
言行不符 | 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 《逸周書 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 |
焚符破璽 | 燒毀信符,打碎玉印。意思是拋棄仁圣知識,才不會出現竊國大盜;毀掉珍珠寶玉,才不會發生小偷小摸的事;燒掉信符,打碎玉印,人民自然樸素無欲;打破容器,折斷秤桿,人民自然不爭。 | 《莊子·外篇·胠篋第十》: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
吞符翕景 | 謂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 |
畫符念咒 | 道士畫符箓、念咒語。比喻寫字、念書今人難以索解。 | 瞿秋白《亂彈 啞巴文學》兩千多年中國紳士的畫符念咒,保持象形文字,壟斷著知識,這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絕妙工具。” |
表里相符 | 表里:指內外;符:符合。指表里如一 | 明 方孝孺《王待制私謚議》:“惟三代之學,本諸身心,著于行事,發于文辭,表里相符,華質不爽。” |
名符其實 | 見“名副其實”。 | 茅盾《全運會印象》:“那邊的‘國術場’還有一個老頭子穿了長衫舞刀,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來,還不是名符其實的‘大雜耍’么?” |
尺籍伍符 | 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司馬貞索隱:“尺籍者,謂書其 首之功于一尺之板。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