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即的成語
有關(guān)即的成語
有關(guān)即的成語共收錄37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俯拾即是 | 俯:低頭;彎腰;即:就。一彎腰就可撿得;到處都是。形容為數(shù)很多;極容易得到。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td> |
稍縱即逝 | 縱:放松;逝:失去。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jī)會等很容易過去。 | 清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若寬而生玩,則不惟未戒者不戒,即已戒者亦必復(fù)食,稍縱即逝,恐不可挽?!?/td> |
一拍即合 | 合:合調(diào);符合曲調(diào)。一打拍就合于曲調(diào)的節(jié)奏。比喻雙方意見很快取得一致。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td> |
色即是空 | 佛家語。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質(zhì))的本性(內(nèi)在真實(shí)性)都是空無所有。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為則,如前歲收的幾個小徒。” |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辦法返回來對付那個人自己。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不即不離 | 即:靠近;離:疏遠(yuǎn)。既不親近也不疏遠(yuǎn)。本是佛教用語;后用來指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遠(yuǎn)。也用來表示差不離、不離譜(兒)。 | 《圓覺經(jīng)》上卷:“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 涅槃猶如做夢?!?/td> |
麾之即去 | 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diào)遣。 | 宋 辛棄疾《沁園春 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td> |
一觸即發(fā) | 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tài)發(fā)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就立即會爆發(fā)。 | 宋 張?jiān)仭豆匝录罚骸蚌\鯣憤悱,迎流獨(dú)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若即若離 | 即;湊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這邊兩個新人在新房里乍來乍去,如蛺蝶穿花;若即若離,似蜻蜓點(diǎn)水。” |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 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tǒng)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 《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jiān),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td> |
即景生情 | 指由眼前景象觸發(fā)某種情緒、感想。 | 明 郎瑛《七修續(xù)稿 詩文 碧沚詩》:“此詩流麗暢逸,而第七句關(guān)鎖處,即景生情,警拔深契?!?/td> |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 召:召喚。揮:擺手。手一召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jié):“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td> |
即心是佛 | 佛:佛陀。佛教禪宗認(rèn)為修行無須他求,只要求之于內(nèi)心,便可以悟道成佛。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七卷:“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瘞熂创笪??!?/td> |
可望不可即 | 望:遠(yuǎn)看;即:接近。望得見卻不能接近。比喻事物高遠(yuǎn);難以實(shí)現(xiàn)或接近。 | 元 薩都刺《偕楊善卿等游法云寺》:“鳳臺錦袍人,可望不可即。” |
搖筆即來 | 不用多思索,一動筆就寫出來了。形容寫文章快。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然而中國的習(xí)慣,這些句子是搖筆即來,不假思索的。” |
事寬即圓 | 見“事款則圓”。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十四回:“只怕事大難回,所以躊躇延捱……事寬即圓,支得他去,再可商量?!?/td> |
先即制人 | 制:控制。先下手取得主動就可制服對方。泛指做事應(yīng)先爭取主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吾聞,先即治人,后則為人所制?!?/td> |
一觸即潰 | 一碰就崩潰。形容極脆弱;經(jīng)不起一碰。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jīng)同樣,經(jīng)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jié)束了浙江軍事。” |
非此即彼 | 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 張平《抉擇》:“非此即彼,別無選擇。” |
召之即來 | 召:同“招”。一經(jīng)召喚立即就來。形容唯命是從。 | 宋·辛棄疾《沁園春》:“麾之即去,招亦須來?!?/td> |
有一利即有一弊 | 弊:弊病,害處。在這一方面有好處,在另一方面就會有壞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沒有弊病的道理。” |
即鹿無虞 | 原意是進(jìn)山打鹿,沒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幫助,那是白費(fèi)氣力。后比喻做事如條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勞而無功。 | 《周易 屯》:“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
可望而不可即 | 能望見,但達(dá)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shí)現(xiàn)的事物。 | 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td> |
若離若即 | 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同“若即若離”。 | 清 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和相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一時眾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 |
少縱即逝 | 縱: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jī)會等很容易過去。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畫云當(dāng)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td> |
呼之即至,揮之即去 | 呼:召喚;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喚支使。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蓮房中,養(yǎng)著一只白獅子貓兒……呼之即至,揮之即去,婦人常叫他雪賊。” |
即事窮理 | 謂根據(jù)事實(shí)深究它的道理。 | 清·王夫之《續(xù)春秋左氏傳博議》:“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td> |
棄同即異 | ①謂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②丟掉共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td> |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 | 唐代以后說書藝人用語,有話要說的話,就講得長,沒話要說的話,就簡單講幾句。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8卷:“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不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在王主人家住了半年之上?!?/td> |
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 揮:擺手。手一招就來,手一揮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指用人時非常隨意。 | 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唯世臣巨室為能。” |
即物窮理 | 程朱理學(xué)的主要范疇之一。謂“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現(xiàn),要依據(jù)具體事物窮究其“理”。 | |
旋踵即逝 | 旋踵:轉(zhuǎn)動腳后跟;逝:消失。在轉(zhuǎn)身時就消失了。形容消失迅速 |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起傳》:“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 于敵。” |
即興之作 | 即興:根據(jù)當(dāng)時的興致和感覺;作:作品。根據(jù)當(dāng)時的感受而寫成的作品。 | 霍達(dá)《穆斯林的葬禮》第13章:“歷史從來都是即興之作。” |
即小見大 | 從小處或小事見到大道理。 | 魯迅《熱風(fēng)·即小見大》:“即小見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長久不解的事來?!?/td> |
舍近即遠(yuǎn) | 見“舍近務(wù)遠(yuǎn)”。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倍拍磷ⅲ骸耙灼渚?,去安從危,迂其途,舍近即遠(yuǎn)?!?/td> |
轉(zhuǎn)眼即逝 | 過得很快。 | |
即溫聽厲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焙笠浴凹礈芈爡枴狈Q面受尊者的教誨。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