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觸的成語
有關(guān)觸的成語
有關(guān)觸的成語共收錄53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觸目皆是 | 觸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見到的都是。 |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觸景生情 | 觸:接觸;情:感情。接觸眼前景物而激起情緒波動。也作“見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觸類旁通 | 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貫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guī)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類的其它事物。 | 《周易 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觸類而通 | 見“觸類旁通”。 |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蘗于此。” |
一觸即發(fā) | 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tài)發(fā)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就立即會爆發(fā)。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觸目驚心 | 觸目:眼睛看到;驚:震驚。眼睛看到;內(nèi)心感到吃驚。形容事態(tài)嚴重;令人震驚。也作“怵目驚心”、“驚心怵目”。 | 清 林則徐《頒發(fā)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dāng)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 有余辜,毋謂言之不早也。” |
觸目傷懷 | 見“觸目傷心”。 |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不能自己。” |
轉(zhuǎn)喉觸諱 | 謂一說話或一寫文章就觸犯忌諱。 |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zhuǎn)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
孤犢觸乳 | 原意是獨生子因溺愛,助長了驕氣,父母反受其害。后比喻無依無靠的人請求別人的援助。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仇覽》李賢注引謝丞《后漢書》:“孤犢觸乳,驕子罵母。” |
蠻爭觸斗 | 蠻:蠻氏;觸:觸氏。《莊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觸斗蠻爭 | 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后因以“觸斗蠻爭”喻為私利而爭斗。 | 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斗蠻爭蝸角中。” |
觸目慟心 | 慟:極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內(nèi)心悲傷。 | 南朝·梁武帝《追贈張弘籍詔》:“朕少離苦辛,情地彌切,雖宅相克成,輅車靡贈,興言永往,觸目慟心。” |
觸目如故 | 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 宋·李昌令《樂善錄·洪州劉生》:“未周歲,公主忽告殂,國主不勝其哀,怒曰:‘吾不敢復(fù)見劉生,其官物不一與,遣歸洪州。’生恍疑夢覺,觸目如故。” |
進退觸籓 | 前進后退都有障礙,謂進退兩難。語出《易·大壯》:“羝羊觸籓,不能退,不能遂。”孔穎達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羝,公羊。籓,籬笆。 | |
指佞觸邪 | 佞:花言巧語的小人;觸:沖撞。指斥奸小,抵制邪惡。 | 唐·李世民《唐太宗敕》:“憲宦之職,在指佞觸邪。” |
觸物興懷 | 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而產(chǎn)生某種情懷。 |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月泉吟社》:“觸物興懷言不盡,春來非是愛吟詩。” |
觸石決木 | 比喻莽撞蠻干。 | 漢·揚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范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
觸類而長 | 語本《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意謂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guī)律,就能據(jù)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 | 語出《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 |
進退觸籬 | 見“進退觸籓”。 | 明·方汝浩《禪真后史》第44回:“進退觸籬,實維難處。” |
羝羊觸藩 | 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 | 《周易 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
觸目興嘆 | 看到某種情況而引起感嘆。 | 明·李贄《焚書·雜述·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 |
一觸即潰 | 一碰就崩潰。形容極脆弱;經(jīng)不起一碰。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jīng)同樣,經(jīng)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jié)束了浙江軍事。” |
觸機便發(fā) | 機:弓弩上的發(fā)箭器。原指弓弩上的發(fā)箭器,一經(jīng)觸發(fā),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機會便要發(fā)作。 | 《舊唐書·韋思謙傳》:“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quán),觸機便發(fā),固宜為身災(zāi)也。” |
蠻觸相爭 | 蠻觸:蠻氏、觸氏,《莊子》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觸物傷情 | 觸:觸動,感動。看到某一景物內(nèi)心感到悲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惟有黛玉看見他家鄉(xiāng)之物,反自觸物傷情。” |
觸目經(jīng)心 | 見到而縈煩于心。 | 明·何大復(fù)《感春》詩:“風(fēng)光物色元非惡,觸目經(jīng)心偏苦情。” |
羊觸藩籬 | 羊角勾掛在籬笆上。形容既不能進,也不能退。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前無所往,退無所歸,羊觸藩籬,進退兩難。” |
觸處機來 | 謂觸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機悟。 | 《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豈知寶玉觸處機來,竟能把偷看冊上的詩句牢牢記住了。” |
小鹿觸心頭 | 形容因為害怕而心臟急劇地跳動。 | 清·翟灝《通俗編·獸畜》:“為帝迫困于斯,見之汗?jié)褚陆螅粜÷怪|吾心頭。” |
觸手可及 | 近在手邊;一伸手就可以接觸到。 | |
觸目警心 | 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xué)·傳第六章一》:“如為子而必誠于孝,觸目警心,自有許多痛癢相關(guān)處。” |
觸機落阱 | 觸機:觸動機關(guān);阱:陷阱。觸動機關(guān)掉進陷阱。比喻遭到暗算。 | 明·沈景《義俠記·奇功》:“葉子盈,我遭逢時乖運梗,你為甚也觸機落阱?” |
琳瑯觸目 | 見“琳瑯觸目”。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瑯珠玉。” |
觸目崩心 | 看到某種情況而心中極度悲傷。 |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緬尋遺烈,觸目崩心。” |
觸禁犯忌 | 觸:觸犯;禁:禁令;忌:忌諱。觸犯了禁令和忌諱。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0卷:“夫立功德者,不得觸禁犯忌,當(dāng)與身神相和。” |
觸景傷情 |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傷感之情。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司戶自此赴任襄陽,一路上鳥啼花落,觸景傷情,只是想著盼奴。” |
觸目儆心 | 看到某種情況而引為儆戒。 | 清·林則徐《拿獲行動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擬折》:“并將各犯首級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梟示,俾各觸目儆心。” |
觸目駭心 | 觸目:眼睛看到;駭:震驚。看見某種嚴重情況而內(nèi)心震驚。形容事態(tài)嚴重,引起震動。 | 清·黃宗羲《陳葵獻偶刻詩文序》:“觸目駭心,動成篇什,素所蓄積,于此焉發(fā)之。” |
引伸觸類 | 亦作“引申觸類”。謂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語本《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 語出《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
蠻觸之爭 | 蠻:蠻氏;觸:觸氏。《莊子》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進退觸藩 | 觸:碰撞;藩:屏障,籬笆。前進后退都碰到障礙。形容進退兩難。 | 《周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
觸手生春 | 一動手就轉(zhuǎn)成了春天,富有生機。形容技術(shù)高明神奇。 | 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
觸目傷心 | 看到某種情況而內(nèi)心傷悲。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阮封翁》:“赤貧者無力賃屋,男婦老幼皆露處。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觸目傷心,計極窮人不過百十,費無多,思有以援之。” |
觸地號天 | 呼天搶地。形容悲痛之極。 | 明·張敬修等《文忠公行實》:“既出,遂觸地號天,幾不可生。” |
引申觸類 | 見“引伸觸類”。 | 清·龔自珍《上大學(xué)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發(fā)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
觸目成誦 | 成誦:能背誦。看上一眼就能背下來。形容記憶力強。 | 唐 姚思廉《陳書 陸瑜傳》:“論其博綜子史,諳究儒墨,經(jīng)耳無遺,觸目成誦。 |
觸景傷懷 | 見“觸景傷情”。 |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夜來皓魄當(dāng)空,澄波萬里,上下一碧,燦若獨自無聊,觸景傷懷,遂爾口占一曲。” |
窮鳥觸籠 | 窮:窘困。比喻處境窘迫而掙扎不脫。 | 《舊唐書·僖宗紀》:“既知四隅斷絕,百計奔沖,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焰。” |
搖手觸禁 | 搖:動;觸:觸犯。搖一下手就觸犯禁令。比喻法令繁瑣苛刻。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下》:“民搖手觸禁,不得耕桑,繇役煩劇。” |
觸景傷心 | 見“觸景傷情”。 | 《吳歌甲集·茅舍蕭蕭傍竹籬》:“茅舍蕭蕭傍竹籬,西風(fēng)慘淡雨霏霏,其時黃菊花初放,觸景傷心最慘凄。” |
虛船觸舟 | 虛:空;舟:船。比喻虛心可以遠離災(zāi)禍。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山水》:“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偏心之人不怒。” |
觸景生懷 | 觸:接觸。看到眼前的景物而產(chǎn)生某種感情。 | 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三折:“與人為主氣中和,觸景生懷變態(tài)多。” |
觸事面墻 | 觸:接觸;面墻:面對墻。形容遇事像面墻而立,一無所知。 | 晉·姚興《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觸事面墻,不知道理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