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拜的成語
有關拜的成語
有關拜的成語共收錄38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甘拜下風 |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認不如對方;表示真心佩服。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
拜倒轅門 | 轅門:將帥行轅或軍營的大門。形容對別人佩服之至,自愿認輸。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3回:“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何能如此。妹子唯有拜倒轅門了。” |
頓首再拜 | 頓首:以頭叩地而拜;再拜:拜兩次。古代的一種跪拜禮。亦指舊時信札中常用作向對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語。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于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與吳王接踵而 ,孤之愿也。’” |
拜鬼求神 | 拜:叩拜,指下跪叩頭,打躬作揖。向鬼神叩拜祈禱,求其保佑。 | 唐 王建《三臺》詩:“揚州橋邊小婦,長于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
拜將封侯 | 拜為將領,封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極品。 | 元 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貧寒常受,紅塵火,今日個拜將封侯,才得個功名成就。” |
登壇拜將 | 比喻指任命將帥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腦人物。 | 唐 楊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貞觀八年詔特進代國公李靖為行軍大總管,登壇拜將,授鉞行師。” |
筑壇拜將 | 指仰仗賢能。 | 《漢書 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元 王實甫《西廂記 第三本》第一折:“計將安在?小生當筑壇拜將。” |
拜相封侯 |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名義或官職。任命為宰相,封為列侯。形容成就功名,官至極品 | 元·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他道是御酒金甌,淺酌低謳,錦帶吳鉤,拜相封侯。” |
拜手稽首 | 拜手:作揖;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書信向對方表示敬意。 | 《尚書·益稷》:“皋陶拜手稽首。” |
望塵而拜 |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 《晉書 潘岳傳》:“岳性輕躁,趨勢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 |
仆仆亟拜 | 一再作揖行禮。語出《孟子·萬章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 語出《孟子·萬章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
拜恩私室 | 指感謝有權勢的人的推薦提拔。 | 《北史 王晞傳》:“受爵天朝,拜恩私室,自古以為干紀。” |
拜賜之師 | 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 《左傳 文公二年》:“春秋時,秦晉殽之戰,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三年將拜君賜。’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復仇。又敗,晉人譏之為“拜賜之師”。 |
焚香禮拜 | 焚香:點燃香火。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靈行禮跪拜。燒香跪拜,以表尊敬服從之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卻說玄德前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 |
拜把兄弟 | 朋友結為異姓兄弟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老陶感激他,和他結了拜把兄弟。” |
自我崇拜 | 指自己崇拜自己,盲目自大。 | |
八拜之交 | 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舊時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 |
解劍拜仇 | 謂息爭釋怨。漢許荊兄子世嘗 人,仇者將 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 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 漢許荊兄子世嘗 人,仇者將 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 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
登臺拜將 | 指任命將帥或委以重任。同“登壇拜將”。 | 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回:“這瀝泉原是神物,令郎定有登臺拜將之榮。” |
盲目崇拜 | 指盲從崇拜別人。 | 梁遇春《醉中夢話(二)》:“屈服于權威的座前已是我們的國粹,新文學家用不著再抬出許多沾塵不染的洋圣人來做我們盲目崇拜的偶像。” |
長揖不拜 | 揖、拜:舊時的拱手、磕頭禮。對長者或尊者只彎腰行拱手禮,不跪拜磕頭。舊時指相見時態度不恭,為人高傲。 | 《漢書·高帝記》:“……沛公方踞床,使二女子洗足,生長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倔于長者。’沛公輟足揮洗,起謝之。” |
焚香膜拜 | 見“焚香禮拜”。 | 明·歸有光《唐孺人墓志銘》:“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輒不食飲,焚香膜拜,以祈福祐。” |
瞰亡往拜 | 瞰:窺看;亡:外出。看到對方不在家時前去拜訪。形容本來不想拜見,卻又要走一趟拜訪的過場。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
頂禮膜拜 | 頂禮:頭、手、足五體俯伏在菩薩足下叩拜;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禮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來形容對人崇拜恭敬到了極點。 | 清 吳趼人《痛史》第20回:“這句話傳揚開去,一時哄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 |
拜把子 | 朋友結為異姓兄弟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3回:“你說起拜把子,我說個笑話給你聽。” |
詳星拜斗 | 祭拜星斗。道教儀式之一。以此驅妖療疾。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二回:“過了些時,果然賈珍患病。竟不請醫調治,輕則到園化紙許愿,重則詳星拜斗。” |
磕頭禮拜 | 磕頭: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碰地。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禮。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行禮。 |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你只望著大安州磕頭禮拜。” |
旱魃拜夜叉 | 旱魃: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壞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 |
個人崇拜 | 以個人作為別人崇拜的對象。 |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象,不斷滋長。” |
稽顙膜拜 | 古代行稽顙禮后,又舉手加額,長跪而拜,表示極度恭敬。 | |
求神拜佛 | 禮拜神仙,請求保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有一富民姓嚴,夫妻兩口兒過活,三十歲上無子,求神拜佛,無時無處不將此事掛在念頭上。” |
升堂拜母 | 升:登上;堂:古代指宮室的前屋。拜見對方的母親。指互相結拜為友好人家。 |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
望塵拜伏 | 見“望塵而拜”。 | 《北史·魏任城王云傳》:“時高肇權重,天下之士望塵拜伏。” |
八拜為交 | 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交情,友誼。舊時稱異姓結拜兄弟或姐妹的關系。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我有個八拜為交的故人,乃青州刺史劉元普。” |
燒香禮拜 | 敬奉神佛的一種儀式。 | 《晉書·佛圖澄傳》:“王度疏斷,漢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 |
求三拜四 | 到處求人幫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媽媽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盡心的了;花了銀錢不算,自己還求三拜四的謀干。” |
納頭便拜 | 納頭;低頭。一見面就低頭行下拜禮。形容人謙虛有禮貌。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進了大門,二層廳上立定,萬中書納頭便拜。” |
妄塵而拜 |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