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識的成語
有關識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識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識文斷字 | 知曉文字。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td> |
老馬識途 | 識:認得;途:路。老馬能認識走過的道路。比喻年紀大的人;富有經驗。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 |
有膽有識 | 既有膽量又有見識。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td> |
見多識廣 | 識: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廣。形容資格較老;經驗豐富;知識廣博。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
識字知書 | 謂有文化知識。 |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
似曾相識 | 好象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 宋 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td> |
淺見薄識 | 淺見:膚淺的見解。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二回:“此詩淺見薄識,乃荒唐之說,不知此乃坐井觀天,淺見薄識之輩?!?/td> |
識時務者為俊杰 |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干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 晉 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td> |
不識之無 | 識: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 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td> |
識文談字 | 見“識文斷字”。 |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td> |
識途老馬 | 認識路的老馬。比喻熟悉情況、富有經驗的人。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td> |
博學多識 | 學問廣博,見識豐富。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 |
識微知著 | 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 |
不識抬舉 | 識:知道;抬舉:稱贊;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視別人對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舉”。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64回:“這和尚好不識抬舉?!?/td> |
不打不相識 | 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td> |
礙口識羞 | 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
寒腹短識 | 形容人知識貧乏,見識短淺。 |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輒不自量造語,余恥之?!?/td> |
淺見寡識 |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識:見識很少。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 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今輒條數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淺見寡識?!?/td> |
反眼不識 | 翻臉不認人。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 |
博聞強識 | 聞:見聞;識:記。見聞學識廣博;記憶力強。也作“博聞強記”、“博聞強志”。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td> |
博識多通 | 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 |
不識起倒 | 識:知道,認識。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2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 ,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
戴頭識臉 | 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6回:“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啰唣!” |
顧大局,識大體 | 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受損害。 |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我們相信,我們的人民是顧大局、識大體、守紀律的?!?/td> |
蜂識鶯猜 | 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 元本 高明《琵琶記 牛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識鶯猜?!?/td> |
不識泰山 |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td> |
識大體,顧大局 | 認識到有關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顧全局利益。 | 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會議上的講話》:“不論工人也好,農民也好,知識分子也好,愛國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識大體、顧大局的,都是相信跟著黨走是對的?!?/td> |
識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td> |
才識過人 | 才能和見識超過一般人。 | 元 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識過人。” |
默而識之 |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 | |
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 不知道人世間還有羞恥之事。形容恬不知恥。 | 宋 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不學無識 | 指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 宋 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為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
知二五而未識于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綜合全面地看。 | 南朝·梁·劉峻《辯命論》:“同知三者,定乎造化,榮辱之境,獨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識于十?!?/td> |
學識淵博 | 指學識深而且廣。 | 孫犁《小說雜談》:“我們可以說作者的學識淵博,但不會說他是在賣弄?!?/td> |
膚見謭識 | 淺陋的見識。 | |
通元識微 | 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 | 明·張居正《禮樂記》:“孔子睹廟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識微之士,能于器數之間,仰溯圣人之蘊者,則有司存焉。” |
博聞多識 |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 《魏書 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
目不識字 | 指一個字也不認得。 | 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td> |
不識局面 | 猶不識時務。 | 《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td> |
通儒達識 | 見“通儒達士”。 | 《南齊書·禮志》:“漢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達識,不以為非?!?/td> |
教一識百 |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 |
故封識 | 原來封存的標記。 | |
不識好歹 | 歹:壞。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6回:“你這潑猴,不識好歹!” |
不識一丁 |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 明 胡應麟《詩藪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呂安所為題鳳,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識一丁?!?/td> |
知羞識廉 | 羞:羞愧。廉:廉恥。指人知道羞愧、廉恥。形容有修養。 | 明·湯顯祖《紫釵記·玉工傷感》:“小妮子非拋閃,知羞識廉。” |
識時通變 | 見“識時達變”。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爾祖子文,為楚名臣,識時通變。” |
知情識趣 | 趣:情趣。懂得人情,善體貼,通達情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難得這好人,又忠厚,又老實,又且知情識趣,隱惡揚善,千百中難遇此一人。” |
見精識精 | 同“見經識經”。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卻被院中婆娘見精識精,看破了八九分?!?/td> |
鑒機識變 | 察看時機,了解動向。 | 《晉書 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
知書識字 | 指有文化修養。 | 明·馮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td> |
識才尊賢 | 能識別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 明·李贄《焚書·復麻城人書》:“以此見真正高陽酒徒之能人下士,識才尊賢又如此。” |
略識之無 | 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最可笑的,還有一班市儈,不過略識之無……出了錢叫人代作了來,也送去登報?!?/td> |
不識東家 | 指不識近鄰是圣賢。 | “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圣人,稱之為“東家丘”。 |
通才練識 | 博學多才,見識練達。 | 唐·崔尚《唐天臺山新桐柏觀之頌序》:“夫其通才練識,贍學多聞,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td> |
知書識禮 | 有文化,懂禮貌。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1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td> |
不打不成相識 | 指經過交手,彼此了解,結交起來就更投合。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td> |
遠見卓識 | 卓:高超;識:見識。遠大的目標和卓越的見識。 | 明 焦靖《玉堂叢話 調護》:“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td> |
不識大體 | 識:懂得;大體:重要的道理;關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認清大局;不懂得做事、處理問題從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 | 《宋書 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馀,其不識大體如此?!?/td> |
短見薄識 | 指見識短淺。 | 元 無名氏《馬陵道》楔子:“龐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絕恩絕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