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還的成語
有關還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還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解鈴還須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庇墒侨巳斯文肯嗫?。 |
合浦珠還 |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反老還童 | 反:回。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 清 翟灝《通俗編 識馀》:“《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td> |
倦鳥知還 | 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后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td> |
衣錦還鄉 | 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表示向親鄰炫耀自己的富貴。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td> |
討價還價 | 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F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td> |
便還就孤 | 就撤回到我這里.。 | |
珠還合浦 |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 |
還淳反素 | 同“還淳反樸”。 | 《周書·蘇綽傳》:“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td> |
以牙還牙 | 用牙咬來對付牙咬。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td> |
欲說還休 | 休:停止。想說又停下來不說。 | 宋·辛棄疾《丑奴兒》詞:“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人償命,欠債還錢 | 償:償還。 人者須抵命,欠債者要還錢。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 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td> |
斷還歸宗 | 指出嫁或被賣的女子由官府判決歸還母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辦法返回來對付那個人自己。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拿;治:懲處。用別人的辦法來懲治別人。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td> |
返樸還淳 | 返:返回,還。樸:樸實。淳:誠實,厚道。指恢復原始的誠實和樸實厚道的社會風氣。 | 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則神清志靜;用之治國,則返樸還淳?!?/td> |
還原反本 | 回復到事物的本來形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5回:“毒蝎枉修人道行,還原反本見真形?!?/td> |
天道好還 | 舊指惡有惡報。 | 先秦 李耳《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
一報還一報 | 舊時認為做了怎幺樣的事,就有怎幺樣的報應。也指怎幺對待別人的,也就會得到怎幺樣的回報。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報還一報?!?/td> |
心病還從心上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元·吳昌齡《張天師》:“這的是心病還從心上醫。” |
要價還價 | 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 |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用瞪眼回擊瞪眼,用牙齒咬人對付牙齒咬人。指對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進行回擊。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td> |
解鈴還是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系鈴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0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td> |
錦囊還矢 | 謂凱旋告捷。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盛以錦囊,……及凱旋而納之?!?/td> |
告老還家 |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還:回,返;家:故鄉、故里。因年老而辭職回歸故鄉安度晚年。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名喚王忠,曾做過宰輔,如今告老還家?!?/td> |
揭債還債 | 揭:舉;揭債:借債。用借債的辦法還債,虧空會始終存在。形容于事無補。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0回:“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td> |
解鈴還需系鈴人 | 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 宋 釋惠洪《林間集》下卷:“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 |
血債要用血來還 | 血債:未報的 人仇恨。欠下 人害命的深仇,必須以 來償還。 | 曲波《橋隆飆》:“同志們,走!血債要用血來還,欠一分也不成!” |
還珠返璧 | 寶物失而復得。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八回:“若非耿耿包卿一腔忠赤,焉得有還珠返璧之期。” |
拾帶重還 |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 裴度》。后以喻拾到財物,物歸原主,不占為己有。 |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 |
還我河山 | 表示決心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本屬于自己的國土。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五卷:“徽宗嘗夢吳越錢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來朝,便終于還我河山?!?/td> |
故態復還 | 見“故態復萌”。 | 唐·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
還鄉晝錦 | 同衣錦晝行,指富貴時穿錦衣回歸故鄉。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td> |
還淳返樸 | 回復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 | 《梁書·明山賓傳》:“處士阮孝緒聞之,嘆曰:‘此言足使還淳還樸,激薄停澆矣。” |
心病還須心藥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
還淳反古 | 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古樸的狀態。 | 《宋書·孔琳之傳論》:“先宜削華止偽,還淳反古,抵璧幽峰,捐珠清壑?!?/td> |
心病還用心藥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才能解決。 |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86回:“自古道,心病還用心藥醫。怎生設計害了方表,弄他妻子到手。” |
一去不復還 | 復:再;還: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td> |
心病還將心藥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墻》:“真心病還將心藥醫也?!?/td> |
告老還鄉 | 年老辭職,回到家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元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td> |
借尸還魂 | 迷信傳說;人 以后靈魂可以借別人的 復活。比喻已經沒落或 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種形式或名義出現。 | 元 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尸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尸還魂, 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td> |
心病還須心上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自古說得好:‘心病還須心上醫’,眼見得不是盼奴來,醫藥怎得見效?!?/td> |
還樸反古 | 見“還淳反古”。 | 《陳書·周弘正傳》:“夫文質遞變,澆淳相革,還樸反古,今也其時。” |
返本還原 | 本、原:根本,原來面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元·劉志淵《江神志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凈無陰。” |
父債子還 | 父親生前的債務,由子女負責償還。也指父輩的過錯累及子女。 | 祝興義《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在娘胎就背上父輩罪惡的包袱。就算是‘父債子還’吧?!?/td> |
一還一報 | 謂做一件壞事后必受一次報復。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不是我千錯萬錯,大剛來一還一報。” |
片甲不還 | 見“片甲不回”。 | 明·方汝浩《禪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軍馬守關,以待劉總督后隊官軍, 教他片甲不還,方稱暢快!” |
反正還淳 | 見“反樸還淳”。 |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峰》:“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td> |
合浦還珠 | 見“合浦珠還”。 |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今分一顆與你帶去,我自留一顆,以寓合浦還珠之意。” |
還淳反樸 | 同“還淳反樸”。 | 《梁書·明山賓傳》:“處士阮孝緒聞之,嘆曰:‘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
還年駐色 | 恢復年輕,永葆青春。 | 南朝·梁·劉孝標《山棲志》:“金鹽重于素壁,玉豉貴于明珠,可以養性銷痾,還年駐色?!?/td> |
返本還源 |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幺?” |
乍暖還寒 | 形容冬末春初氣侯忽冷忽熱,冷熱不定。 | 宋·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彼?·劉清夫《玉樓春》詞:“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 |
買櫝還珠 |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td> |
還珠合浦 | 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 唐 駱賓王《上兗州刺史啟》:“還珠合浦,波含遠近之星?!?/td> |
以眼還眼 | 用瞪眼回擊瞪眼。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td> |
反樸還淳 | 復歸于樸實、淳正。 |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于世也?” |
束缊還婦 | 同“束缊請火”。 | 宋·秦觀《謝館職啟》:“束缊還婦,雖蒙假借之和;懲羹吹虀,尚慮譴訶之及?!?/td> |
返本還元 | 猶言返本還源。 | 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那時著第十六尊羅漢月明尊者,直至人間點化柳翠,返本還元,同登佛會?!?/td> |
卻老還童 | 返老還童。 | 清·黃鈞宰《金壺遁墨·候仙》:“攝神御氣,救護命寶,可以卻老還童?!?/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