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隔的成語
有關隔的成語
有關隔的成語共收錄42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隔靴搔癢 | 隔著靴子撓癢癢。原為禪宗用語;比喻領會佛理不夠透徹;未能悟境觸機。后比喻說話寫文章沒有抓住主題;不中肯;不貼切;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不解決問題。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康山契穩禪師》:“曰:‘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td> |
隔壁聽話 | 見“隔壁聽”。 |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為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
隔墻有耳 | 隔著一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 管仲《管子 君臣下》:“墻有耳,伏寇在側。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
關山阻隔 | 關隘山嶺阻擋隔絕。形容路途艱難,往來不易。 | 元 鄭德輝《 梅香》第一折:“不爭他回家去呵,路途艱難,關山陰隔,這親事幾時得就?!?/td> |
天懸地隔 | 懸、隔:距離遠。比喻相差極大。 | 《南齊書 陸厥傳》: “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一天不見,就好象過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 《詩經 王風 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td> |
仙塵路隔 | 塵:塵世。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仙塵路隔,不能相依?!?/td> |
隔三差五 | 比喻時常發生 |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牛奶,雞湯之類,為了醫生所囑也隔三差五地吃著?!?/td> |
隔行如隔山 | 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這一行業的門道。 |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參謀長雖然是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們聯絡便不如小喜?!?/td> |
隔岸觀火 | 站在對岸觀看失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見而不救。也比喻沒有切身利害關系而不去過問。 | 唐 乾康《投謁齊己》:“隔岸紅塵忙似火,當 青嶂冷如冰?!?/td> |
仙凡路隔 | 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9回:“揉著眼睛,細想昨夜又不曾夢見,可是‘仙凡路隔’了?!?/td> |
隔靴抓癢 | 同“隔靴搔癢”。 | 《續景德傳燈錄·安德子勝禪師》:“若也揚眉瞬目,又是鬼弄精魂,更或拈拂敲床,大似隔靴抓癢?!?/td> |
云泥分隔 | 云泥:云在天,泥在地,高下懸殊。比喻雙方相隔甚遠,不能相見 | 唐·白居易《傷友》詩:“今日長安道,對面隔云泥?!?/td> |
天壤懸隔 | 比喻相差極遠或相差極大。 | 《南齊書·陸厥傳》:“一人之思,遲帶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
夫妻無隔宿之仇 | 宿:夜。夫妻之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形容夫妻間的恩怨容易化解。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夫妻無隔宿之仇’,我怪你怎的?” |
恍如隔世 | 恍:仿佛;世:三十年為一世。指仿佛相隔了一世。多用來形容對時間變遷、事物變化之大的感慨。 | 宋 范成大《吳船錄》下卷:“發常州。平江親戚故舊來相迓者,陸續于道,恍然如隔世焉?!?/td> |
遠隔重洋 |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遙遠。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無如遠隔重洋,何能前去看來?!?/td> |
隔壁攛椽 | 見“隔屋攛椽”。 | 《雍煕樂府·點絳唇·妓者嗟怨》:“隔壁攛椽沒忖量,更那堪不大量?!?/td> |
弱水之隔 | 比喻相隔極遠,到達不了。 |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地理類》:“遠不能到,云如有弱水之隔?!?/td> |
云樹遙隔 | 謂兩地相隔遙遠。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侄自與叔大人歡會,迄今二十余年矣。只以云樹遙隔,山川相阻,未得再親慈誨。” |
與世隔絕 | 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常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廢人,與世隔絕,不習跪拜,望陛下優容之。” |
隔皮斷貨 | 謂隔著封皮,判斷貨物的好壞。比喻憑外部現象推測內部底細。 | 《歧路燈》第八回:“不是為他中了舉,便說深遠。只是那光景兒,我就估出來六七分。兄弟隔皮斷貨,是最有眼色的。” |
夫妻無隔夜之仇 | 夫妻之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形容夫妻間的恩怨容易化解。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卷:“常言道,夫妻無隔夜之仇,說不定明朝一早你就回去了?!?/td> |
隔年皇歷 | 比喻過時的事物或陳舊的經驗,在新的情況下已經用不上。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0回:“隔年的皇歷,好一本子冷帳,閑著手要捉虱子,沒工夫去揭他了。” |
隔舍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 須:應當。指秘密的言談也可能泄漏。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0回:“正是隔舍須有耳,窗外豈無人!公子聽得仔細,即心中轉道:‘奇怪,難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人心隔肚皮 | 謂人的心思難以猜測。 | 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回:“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 |
隔山買老牛 | 比喻人辦事冒失,沒有弄清情況,就輕易決定。 | |
隔世之感 | 世:古指30年為一世;世指一個時代。指因人事或景物變化大而引起的、像隔了一個時代似的感覺。 | 宋 范成大《吳船錄下》:“發常州,平江親戚故舊來相迓者,陸續于道,恍然如隔世焉?!?/td> |
隔屋攛椽 | 比喻辦不到的、不自量力的事情。 |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一折:“有那等花木瓜長安少年,他每不斟量隔屋攛椽?!?/td> |
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 須:應當。指秘密的言談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舉案齊眉》第二折:“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這小賤人無理,瞞著老夫,引著梅香去書房中看梁鴻去了?!?/td> |
隔靴爬癢 | 同“隔靴搔癢”。 | 清·錢大昭《邇言》卷六:“《朱子語類》云:圣人只是識得性。百家紛紛,只是不識性字。揚子鶻鶻突突,荀子又所謂隔靴爬癢?!?/td> |
父子無隔宿之仇 | 宿:夜。父子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指仇怨容易消除。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
天人路隔 | 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直到得干戈平靜,仙客入京來訪,不匡劉尚書被人誣陷,家小配入掖庭,從此天人路隔,永無相會之日了?!?/td> |
天淵之隔 | 淵:深水潭。形容相隔極遠,差別很大。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徐言、徐召雖也掙起些田產,比著顏氏,尚有天淵之隔,終日眼紅頸赤。” |
隔窗有耳 | 隔著窗有人偷聽。指墻外有人偷聽,秘密泄漏。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蝴蝶過墻,隔窗有耳,蓮花瓣卸,墮地無蹤?!?/td> |
幽明永隔 | 幽明:生與 ,陰間與陽間。陰間與陽間永遠隔離。指 后再也不能相見。 | 明·楊漣《祭趙我白老師》:“師生恩義,邈若河山,遂成幽明永隔矣。” |
隔宿之仇 | 宿:夜。隔夜的仇怨。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8回:“誰家兩口子沒有言差語錯呀?夫妻們有隔宿之仇么?” |
隔霧看花 | 隔:間隔。形容老眼昏花,后也比喻對事物看不真切。 | 王國維《人間詞話》:“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
迥隔霄壤 | 迥:遠;霄壤:天地。形容差別很大,像天地懸殊。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79回:“弓也易合,弦也靠懷,不但終身無病,更是日漸精熟,這與托字迥隔霄壤了?!?/td> |
親不隔疏 | 親:親近的人;疏:疏遠的人。親近的人不會被疏遠的人隔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0回:“你這么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隔疏,后不譖先’也不知道?” |
恍若隔世 | 恍:仿佛;世:三十年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指因人事、景物變化很大而生的感觸。 | 明·袁宏道《錦帆集·天池》:“屏山獻青,畫戀滴翠,兩年塵土面目,為之洗盡。馬首紅塵,恍若隔世矣?!?/td> |
天壤之隔 | 天上和地下的間隔,形容差別極大。 | 清·錢泳《履園叢話·藝能·刻碑》:“全與《磚塔銘》相似,王虛舟云必是敬客一手書,而刻手惡劣,較《磚塔銘》竟有天壤之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