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會的成語
有關會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會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牽強附會 | 牽:拉;附會:把無聯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說成彼此相干。 | 清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
融會貫通 |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面透徹的理解。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于此。” |
文山會海 | 形容文件會議多得泛濫成災。 | 《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 |
會少離多 | 相會少,別離多。感慨人生聚散無常或別離之苦。 | 宋 辛棄疾《蝶戀花 送祐之弟》詞:“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 |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衣裳盟會 | 衣:穿。穿著禮服聚會。與“兵車之會”相對而言,指春秋時代諸國之間和好的會議。 | 南朝·梁·江淹《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九錫表》:“若乃衣裳盟會,九合一匡,猶慚德斯禮也。” |
單刀赴會 | 原指三國名將關羽隨身帶一口大刀和少數隨從在東吳參加宴會。后泛指只身或僅帶少數人去參加有危險的約會。含有贊頌赴會者富有膽略的意思。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吾來日駕小舟,只用親隨十余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 |
一場誤會 | 指一次錯怪別人。 | 王朔《人莫予毒》:“單立人和曲強開始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場誤會,但也得問下去。” |
群英會 | 借指英雄人物或先進人物的集會。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此皆江東之英杰。今日此會,可名‘群英會’。” |
穿鑿附會 | 穿鑿:硬要把講不通的道理講通;附會:把毫無關系的事硬拉在一起。指勉強生硬解釋;把沒有意義硬是說成有某種意義。 | 宋 洪邁《容齋續筆》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鑿附會,固各有說云。” |
會心一笑 | 會心:領悟,領會。領會對方的意思而微笑。 | 魯迅《通訊》:“使同類者知道也還有誰在襲擊古老堅固的堡壘,較之看見浩大而灰色的軍容,或者反可以會心一笑。” |
后會無期 | 期:時間。以后何時相會還沒有一定的日期。 | 北朝 魏衒之《洛陽伽藍記 大統寺》:“老翁送元寶出,云:'后會難期。'以為凄恨,別甚殷勤。” |
有緣千里來相會 | 人與人之間只要有緣分,即使相離很遠也會相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無遮大會 | 無遮:沒有遮攔,指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平等看待。佛家語,原指布施僧俗的大會。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稱。 | 《梁書·武帝本紀》:“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 |
衣裳之會 | 與兵車之會相對而言,指春秋時代諸國之間和好的會議。 | 《谷梁傳 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一樣,各有各的巧妙之處。 | 魯迅《現代史》:“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其實是許多年間,總是這一套,也總有人看。” |
星離月會 | 猶言時分時合,時去時來。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鬼妻》:“從此星離月會,積有年余。” |
心領神會 | 指對方沒有明說;心里已經領會。領:領會;會:理解。 | 唐 田穎《游雁蕩山記》:“將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禪房,與之辯論心性切實之學,彼已心領神會。” |
聚精會神 |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廣益的意思;現常用以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適逢其會 | 會:時機。恰巧遇到那個時機。 | 唐 薛用弱《集異記 李子牟》:“子牟客游荊門,適逢其會。” |
能說會道 | 道:說;講。形容口齒伶俐;很會說話。 | 元 無名氏《漁樵閑話》:“但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說。” |
機會主義 | 利用機會或情況的技巧、策略或實踐,特別是很少顧及原則或最后結果。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這種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導,是不是要產生機會主義錯誤,或者盲動主義錯誤呢?” |
貫通融會 | 猶言融會貫通。 |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寢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
會家不忙 | 見“會者不忙”。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回:“強逼我們鑿天,人言道:‘會家不忙’,我們別樣事倒做過,鑿天的斧頭卻不曾用慣。” |
能掐會算 | 能用手指掐算。指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 在礦井里》:“大家都說老鼠能掐會算,老鼠算到有災難,早就逃走了。” |
會者不忙 | 行家對自己熟悉的事,應付裕如,不會慌亂。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公子會者不忙,將鐵棒架住。” |
切身體會 | 指自身遇到的經驗。 | 浩然《艷陽天》第63章:“團支書這幾句話,是她這一程子的切身體會。” |
千載一會 | 一千年才有一次機會。形容機會難得。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千載一會,論說無疑。” |
興會淋漓 | 興會:興致;淋漓:酣暢,充盛。形容興致很高,精神舒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3回:“這父子興會淋漓,巳牌末脫稿。” |
默契神會 | 謂從意識深處默默領會和揣摩事物所蘊含的精神氣韻。 |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敘論·論氣韻非師》:“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 |
能詩會賦 | 賦:古文體。指善于寫詩作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況家中現有幾個能詩會賦的姊妹們,何不命他們進去居住。” |
能寫會算 | 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從小兒她叔叔叫她念書認字,甚么書兒都念過,甚么字兒都認得,學得能寫會算。” |
際會風云 | 遭逢到好的際遇。 | 《舊五代史·晉書·趙瑩傳論》:“趙瑩際會風云,優游藩輔。” |
置酒高會 | 置:設,辦。舉行盛大宴會。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漢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 |
切理會心 | 猶切理厭心。 | 宋·葉適《太學博士主君墓志銘》:“江淮士人零落,既聞君講說,切理會心,坐席皆滿。” |
殊涂同會 | 猶殊途同歸。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充等傳論》:“如使用審其道,則殊涂同會。” |
牽合傅會 | 見“牽合附會”。 | 明·王廷相《雅述》下篇:“《呂氏月令》乃牽合傅會之書,柳子厚論之詳矣。” |
深文附會 | 見“深文傅會”。 | 《明史·徐石麟傳》:“當是時,帝以威刑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附會,予重比。” |
風通道會 | 風:風俗,風氣;通:通“同”,共同;會:共同。指風俗人情有共同之處。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十二年》:“晉王與君鄰藩,雖山河阻絕,風通道會,故來修好,君何怪焉!” |
風云際會 | 風云:指難得的好時機;際會:適時地遇合。在難得的好時機適時地相遇。比喻有才華、有作為的人在難得的好時機聚合。 | 唐 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社稷經綸地,風云際會期。” |
遭逢會遇 | 同“遭遇際會”。 | 漢·王充《論衡·偶會》:“非二龍使厲王發孽、褒姒令幽王愚惑也,遭逢會遇,自相得也。” |
能言會道 | 道:說,講。形容口齒伶俐,很會說話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這位侄少爺算得能言會道。” |
船到橋頭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程樹榛《鋼鐵巨人》:“俗語說,船到橋頭自會直,那就到哪會說哪會話吧!” |
后會有期 | 會:相見;見面;期:時期。以后還有見面的日子或以后還有相見的機會。 | 元 喬夢符《揚州夢》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后會有期也。” |
遭遇際會 | 猶言逢遇時機。 |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馀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饑者未盡飽。” |
興會標舉 | 興會:情趣,興致;標舉:高超。形容文章情致高超。 | 《宋書·謝靈運傳論》:“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 |
鵝湖之會 | 比喻具有開創性的辯論會。 |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由呂祖謙邀集,意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兩派爭執。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它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范的學術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 |
后會難期 | 會:會見,見面;期:約定的時間。以后相會沒有一定的日期。指以后很難見面了。 | 北朝·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大統寺》:“老翁送元寶出,云:‘后會難期。’” |
逢機遘會 | 遭逢機會。 | 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宋紀》:“謀取者,逢機遘會,陽施陰設,而人莫覺,宋主祖是也。” |
道頭會尾 | 見“道頭知尾”。 | 《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承天辭確禪師》:“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道頭會尾,舉意知心。’” |
文期酒會 | 定期舉行的文酒之會。 | 宋·柳永《玉蝴蝶》:“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
頭會箕賦 | 見“頭會箕斂”。 | 《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于少府。”高誘注:“頭會,隨民口數,人責其稅;箕賦,似箕然斂民財,多取意也。” |
附會穿鑿 | 將無關之事硬扯在一起牽強地解釋。 | 宋·陳善《捫虱新話·歐陽公信經廢傳》:“此豈可以私意附會穿鑿而為之哉。” |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 ||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
頭會箕斂 | 頭會:按人頭征稅;箕斂:用畚箕裝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 《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于少府。”《史記·張耳陳余列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
六陽會首 | 中醫術語,六陽脈集中在頭部。指頭。 |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對著眾官人在此,我這一去,若有些兒差失呵,我輸我這六陽會首。” |
以文會友 | 通過文字結交朋友。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會道能說 | 形容很會講話。同“能說會道”。 | 明 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二折:“但熟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說。” |
融會通浹 |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 宋 葉適《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志銘》:“已而遍觀諸書,博求百家,融會通浹,天文、地理、象數、異書,無不該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