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簡介
![許渾](/d/file/p/76afa17c37203958a9ba036c4dc7bda5.jpg)
人物生平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寓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先后任當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
評價
從總體上說,許渾缺乏對現實的自覺關注與剛健高朗的性格,追尋曠逸閑適、逃避社會的思想在他詩中顯得更特出。所以,盡管他也寫過不少詠史詩,如“荒臺麋鹿爭新草,空苑鳧鶩占淺莎”(《姑蘇懷古》),“行殿有基荒薺合,陵園無主野棠開”(《凌歊臺》)之類,但他在嘆息的同時并沒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緒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嘆歲華變遷,給人以灰暗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他更大量地寫的是消極恬退的閑適詩。
從藝術角度來看,正因為他反復詠嘆個人境遇和描寫閑適的生活,詩的內容很單調,雖然技巧嫻熟,意境卻容易重復。像“扣舷灘鳥沒,移棹草蟲鳴”(《送同年崔先輩》),“魚沉秋水靜,鳥宿暮山空”(《憶長洲》),這種以鳥禽蟲魚來點綴的句子單獨地看還不錯,寫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謂“許渾千首濕”(《苕溪漁隱叢話》引《桐江詩話》)的說法,就是對他總是重復地用“水”、“雨”之類景物構成詩境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