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榆歌
剝榆歌。清代。魏象樞。 黃沙日暮榆關路,煙火盡絕泥寒戶。路旁老翁攜稚兒,手持短鐵剝榆樹。我問剝榆何所為,老翁倚馬哽咽悲。去歲 蝗前 寇,數十村落無孑遺。蒼蒼不恤儂衰老,獨留余生伴荒草。三日兩日乏再饘,不剝榆皮那能飽。榆皮療我饑,那惜榆無衣。我腹縱不果,寧教我兒肥。嗟呼此榆贍我父若子,日食其皮皮有幾。今朝有榆且剝榆,榆盡同來樹下 。老翁說罷我心摧,回視君門真萬里。
[清代]:魏象樞
黃沙日暮榆關路,煙火盡絕泥寒戶。路旁老翁攜稚兒,手持短鐵剝榆樹。
我問剝榆何所為,老翁倚馬哽咽悲。去歲 蝗前 寇,數十村落無孑遺。
蒼蒼不恤儂衰老,獨留余生伴荒草。三日兩日乏再饘,不剝榆皮那能飽。
榆皮療我饑,那惜榆無衣。我腹縱不果,寧教我兒肥。
嗟呼此榆贍我父若子,日食其皮皮有幾。今朝有榆且剝榆,榆盡同來樹下 。
老翁說罷我心摧,回視君門真萬里。
黃沙日暮榆關路,煙火盡絕泥寒戶。路旁老翁攜稚兒,手持短鐵剝榆樹。
我問剝榆何所為,老翁倚馬哽咽悲。去歲 蝗前 寇,數十村落無孑遺。
蒼蒼不恤儂衰老,獨留餘生伴荒草。三日兩日乏再饘,不剝榆皮那能飽。
榆皮療我饑,那惜榆無衣。我腹縱不果,甯教我兒肥。
嗟呼此榆贍我父若子,日食其皮皮有幾。今朝有榆且剝榆,榆盡同來樹下 。
老翁說罷我心摧,回視君門真萬裡。
唐代·魏象樞的簡介
魏象樞(1617—1687年),字環極(一作環溪),號庸齋,又號寒松,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隸屬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魏作為言官,敢講真話;作為能臣,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大功;作為廉吏,他“誓絕一錢”,甘愿清貧;作為學者,注重真才實學。后人以“好人、清官、學者”六字,對他的一生進行了概括。現有魏象樞《寒松堂全集》九卷存世。
...〔
? 魏象樞的詩(10篇) 〕
宋代:
陸文圭
杜康橋下水如傾,九里罔頭路轉城。
風雨小樓清夢遠,山河古道風人行。
杜康橋下水如傾,九裡罔頭路轉城。
風雨小樓清夢遠,山河古道風人行。
:
王九思
世泰容吾拙,官閑似隱居。苦吟遲得句,倦讀臥看書。
山色憑闌外,花香退食余。老親身更健,千里寄雙魚。
世泰容吾拙,官閑似隱居。苦吟遲得句,倦讀臥看書。
山色憑闌外,花香退食餘。老親身更健,千裡寄雙魚。
明代:
于慎行
如何塵外侶,亦受世間名。佛果修無漏,官階號不更。
紫衣宮錦制,丹誥法音迎。為問酬恩地,朝朝梵誦聲。
如何塵外侶,亦受世間名。佛果修無漏,官階號不更。
紫衣宮錦制,丹誥法音迎。為問酬恩地,朝朝梵誦聲。
宋代:
文同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游。
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遊。
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
宋代:
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