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光道
送李光道。宋代。徐積。 憶昔見子時,我在西關住。顧我已衰朽,愛子特明悟。其后十數年,于此數見之。氣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貌者德之表,精神氣所為。氣無所不適,其本在養頤。所養得其正,其美充四肢。子是名公孫,家法能自持。子學有舊業,尤富禮與詩。重之以所養,何適而弗宜。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夫以子之明,豈惑于多歧。修鞭與長轡,逸駕無停時。古人亦何人,勿問皆可追。昨見子筆札,老人為子喜。其言遜而恭,賁然有文理。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語。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輔。
[宋代]:徐積
憶昔見子時,我在西關住。顧我已衰朽,愛子特明悟。
其后十數年,于此數見之。氣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
貌者德之表,精神氣所為。氣無所不適,其本在養頤。
所養得其正,其美充四肢。子是名公孫,家法能自持。
子學有舊業,尤富禮與詩。重之以所養,何適而弗宜。
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夫以子之明,豈惑于多歧。
修鞭與長轡,逸駕無停時。古人亦何人,勿問皆可追。
昨見子筆札,老人為子喜。其言遜而恭,賁然有文理。
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語。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輔。
憶昔見子時,我在西關住。顧我已衰朽,愛子特明悟。
其後十數年,于此數見之。氣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
貌者德之表,精神氣所為。氣無所不適,其本在養頤。
所養得其正,其美充四肢。子是名公孫,家法能自持。
子學有舊業,尤富禮與詩。重之以所養,何適而弗宜。
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夫以子之明,豈惑于多歧。
修鞭與長轡,逸駕無停時。古人亦何人,勿問皆可追。
昨見子筆劄,老人為子喜。其言遜而恭,賁然有文理。
願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語。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輔。
唐代·徐積的簡介
徐積(1028—1103)北宋聾人教官。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門外,故自號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寧二年,年七十六歲。政和六年(1116),賜謚節孝處士。家鄉人為其建 “徐節孝祠”,明清兩代均有修繕,毀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傳。
...〔
? 徐積的詩(471篇) 〕
宋代:
韓淲
離群常恨不能佳,桂到秋深處處花。幽討既尋泉水矣,傍搜豈忘月軒耶。
翁留觴酌時煨栗,友為爐熏更作茶。不是襟期安得此,世間馀事我何加。
離群常恨不能佳,桂到秋深處處花。幽討既尋泉水矣,傍搜豈忘月軒耶。
翁留觴酌時煨栗,友為爐熏更作茶。不是襟期安得此,世間馀事我何加。
明代:
胡粹中
向晚尋幽寺,明霞飛遠林。四山新雨歇,一徑綠苔深。
松老齊僧臘,泉鳴和梵音。階前兩馴鹿,去住識禪心。
向晚尋幽寺,明霞飛遠林。四山新雨歇,一徑綠苔深。
松老齊僧臘,泉鳴和梵音。階前兩馴鹿,去住識禪心。
:
史鑒
雙螺浸湖水,萬古鎮龍宮。小大名形異,東西奠位同。
嘗聞出光怪,于此驗兇豐。欲往嘆無翼,憑誰學御風。
雙螺浸湖水,萬古鎮龍宮。小大名形異,東西奠位同。
嘗聞出光怪,于此驗兇豐。欲往歎無翼,憑誰學禦風。
明代:
凌義渠
古香拂拂手摩挲,為惜牟珠剩幾多。憑仗血誠通姓字,一編高擁意如何。
古香拂拂手摩挲,為惜牟珠剩幾多。憑仗血誠通姓字,一編高擁意如何。
明代:
鐘芳
人事推遷可奈何,紛紛螻蟻上南柯。功名頻看匣中鏡,歲月真如機上梭。
蜀魄有懷終隕血,寒鴉無力欲填河。坐深庭院渾忘倦,涼露沾衣感慨多。
人事推遷可奈何,紛紛螻蟻上南柯。功名頻看匣中鏡,歲月真如機上梭。
蜀魄有懷終隕血,寒鴉無力欲填河。坐深庭院渾忘倦,涼露沾衣感慨多。
宋代:
劉克莊
紛紛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嘗體認來。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驪岫撥殘灰。
紛紛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嘗體認來。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驪岫撥殘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