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jīng)·其十譯文及注釋
譯文
精衛(wèi)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斗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并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么會到來呢?
注釋
精衛(wèi):古代神話中鳥名。據(jù)《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及《述異記》卷上記載,古代炎帝之女精衛(wèi),因游東海淹 ,靈魂化為鳥,經(jīng)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quán),失敗后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同物:精衛(wèi)既然淹 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 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么憂慮。
化去:刑天已被 ,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良辰:實現(xiàn)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wèi)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xiàn)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詎:表示反問,豈。
讀山海經(jīng)·其十鑒賞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 主題,這首詩贊嘆神話形象精衛(wèi)、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xiàn)。
起筆二句,概括了精衛(wèi)的神話故事,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云:“發(fā)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精衛(wèi)為復(fù)溺 之仇,竟口銜微木,要填平東海。精衛(wèi)之形,不過為一小鳥,精衛(wèi)之志則大矣。“精衛(wèi)銜微木”之“銜”字、“微”字,可以細心體會。“銜”字為《山海經(jīng)》原文所有,“微”字則出諸詩人之想象,兩字皆傳神之筆,“微木”又與下句“滄海”對舉。精衛(wèi)口中所銜的細微之木,與那莽蒼之東海,形成強烈對照。越凸出精衛(wèi)復(fù)仇之艱難、不易,便越凸出其決心之大,直蓋過滄海。從下字用心之深,足見詩人所受感動之深。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話故事,亦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云:“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為復(fù)斷首之仇,揮舞斧盾,誓與天帝血戰(zhàn)到底,尤可貴者,其勇猛凌厲之志,本是始終存在而不可磨滅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傳神之筆。淵明《詠荊軻》“凌厲越萬里”之“凌厲”二字,正是“猛”字之極好詮釋。體會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實一筆挽合精衛(wèi)、刑天而言,是對精衛(wèi)、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語,淵明頗愛用之,亦最能表現(xiàn)淵明個性之一面。《雜詩·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壯之志。此詩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說是借托精衛(wèi)、刑天,自道晚年懷抱。下面二句,乃申發(fā)此句之意蘊。“同物”,言同為有生命之物,指精衛(wèi)、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衛(wèi)、刑天 而化為異物。“既無慮”實與“不復(fù)悔”對舉。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時,下句言其 后,精衛(wèi)、刑天生前既無所懼, 后亦無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發(fā)揮。淵明詩意綿密如此。“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結(jié)筆二句,嘆惋精衛(wèi)、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復(fù)仇雪恨之時機,終未能等待得到。詩情之波瀾,至此由豪情萬丈轉(zhuǎn)為悲慨深沉,引人深長思之。猛志之常在,雖使人感佩;而時機之不遇,亦復(fù)使人悲惜。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悲劇精神。
淵明此詩稱嘆精衛(wèi)、刑天之事,取其雖 無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揚,這并不是無所寄托的。《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為一組聯(lián)章詩,第一首詠隱居耕讀之樂,第二首至第十二首詠《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所記神異事物,末首則詠齊桓公不聽管仲遺言,任用佞臣,貽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組詩當系作于劉裕篡晉之后。故詩中“常在”的“猛志”,當然可以包括淵明少壯時代之濟世懷抱,但首先應(yīng)包括著對劉裕篡晉之痛憤,與復(fù)仇雪恨之悲愿。淵明《詠荊軻》等寫復(fù)仇之事的詩皆可與此首并讀而參玩。
即使在《山海經(jīng)》的神話世界里,精衛(wèi)、刑天復(fù)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償。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卻并非是無價值的,這種精神,其實是中國先民勇敢堅韌的品格之體現(xiàn)。淵明在詩中高揚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種精神之不可磨滅;“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則將此精神悲劇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壯,這就使淵明此詩,獲得了深切的悲劇美特質(zhì)。
陶淵明簡介
唐代·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d/file/p/f21b875bcff3b55f2a9fe9197046d32c.jpg)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xué)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 陶淵明的詩(216篇) 〕猜你喜歡
陪方江陰宗諭勸耕過宋景文墓田次日得其唐書草并侍郎誥
千騎精明振物華,麥畦分處槿籬斜。山雖有盡春無際,李竟不言桃自花。
綠漲新添前夜雨,青歸不減去年畬。酒杯弗酹劉伶土,重為斯文一嘆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