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
潼關。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創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唐代·譚嗣同的簡介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 ,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
? 譚嗣同的詩(56篇) 〕
明代:
霍與瑕
樓船出京口,晨潮來東海。望望懷中人,滄洲隔煙靄。
春風吹短簫,棹歌聲遠遙。棹歌自西上,思心隨落潮。
樓船出京口,晨潮來東海。望望懷中人,滄洲隔煙靄。
春風吹短簫,棹歌聲遠遙。棹歌自西上,思心隨落潮。
唐代:
皮日休
先生一向事虛皇,天市壇西與世忘。環堵養龜看氣訣,
刀圭餌犬試仙方。靜探石腦衣裾潤,閑煉松脂院落香。
聞道征賢須有詔,不知何日到良常。
先生一向事虛皇,天市壇西與世忘。環堵養龜看氣訣,
刀圭餌犬試仙方。靜探石腦衣裾潤,閑煉松脂院落香。
聞道征賢須有詔,不知何日到良常。
:
盧青山
窮天無月有蒼寒,愁緒牽纏繞管端。散入乾坤封畛外,收回方寸芴芒間。
人和夢去千千里,歲拽衰來望望然。多謝雄雞解催旦,為余一唱裂腸肝。
窮天無月有蒼寒,愁緒牽纏繞管端。散入乾坤封畛外,收回方寸芴芒間。
人和夢去千千裡,歲拽衰來望望然。多謝雄雞解催旦,為餘一唱裂腸肝。
宋代:
劉攽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無幾。
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里。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無幾。
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裡。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
元代:
吳當
五馬翩翩渡五溪,玉融更在桂林西。連山晴黛分巖洞,列戍昏煙疊鼓鼙。
隴上梅花無雁過,庭前榕葉有鶯啼。使君自是金閨彥,暫為分憂及遠黎。
五馬翩翩渡五溪,玉融更在桂林西。連山晴黛分巖洞,列戍昏煙疊鼓鼙。
隴上梅花無雁過,庭前榕葉有鶯啼。使君自是金閨彥,暫為分憂及遠黎。
明代:
袁華
昔陪張外史,躡云上崔嵬。前登風篁嶺,酌泉蒼蘚堆。
后度麥岡重,荒墳際蒿萊。陵谷嗟變遷,覽茲良悲哉。
昔陪張外史,躡雲上崔嵬。前登風篁嶺,酌泉蒼蘚堆。
後度麥岡重,荒墳際蒿萊。陵谷嗟變遷,覽茲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