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自述譯文及注釋
譯文
壺山居士,人還沒有老心就懶散了。喜歡學道的人,家中里辦了讀寫用的竹九、憩坐用的蒲團、煮茗用的茶碗。有青山可以觀賞。筑有小茅屋三間,再開辟一條小徑,俯視溪水,將高大茂密的竹子栽滿屋子的四周。
有客來請自便,隨分吃一點家常飯。如果愿意小作停留,再置薄酒,喝它兩三杯。吟味詩歌、自制曲子,風和月任人招呼。身外之事。我都不關心,自會有天公去管。
注釋
驀(mò)山溪:詞牌名,又名《上陽春》《驀溪山》等。雙調八十二字,前片六仄韻,后片四仄韻。亦有前片四仄韻。
壺山居士:詞人自號。居士:猶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蒲團:信仰佛、道的人,在打坐和跪拜時,多用蒲草編成的團形墊具,稱“蒲團”。
茗碗:煮茶用茶碗。
隨分:隨便。
參考資料:
1、(清)朱孝臧編選;方青羽編.宋詞三百首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3:第391頁
2、喻朝剛,周航主編.中華文化的傳世經典 宋詞觀止 八 注釋 解說 集評: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4:第1370-1371頁
驀山溪·自述創作背景
詞人大約生活在南宋傾亡前那段社會動蕩時期。由于對現實的悲觀失望和道教無為思想的影響,詞人養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于是避開了熱鬧塵世,過起了隱居生活。這首詞大約作于這一時期。
參考資料:
1、劉石主編;清華大學中文系《宋詞鑒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宋詞鑒賞大辭典 彩色版:中華書局,2011.08:第1199頁
驀山溪·自述鑒賞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起筆自報家門,直陳心跡,態度散漫,老氣橫秋。“未老心先懶”,詞人還未曾衰老,卻看透世情,失卻斗爭與進擊之心的消極精神。頹莫大于心懶。然這種狀態不會是天生如此,而或是人生災厄、磨難使然。詞人從自號、自訴心志到下文鋪陳居處條件與處世態度,均浸染了道家的簡淡無為。“愛學道人家”以下統承“心懶”而來,極言日常需求的簡便。先言用物,“辦”字領起,只辦讀寫用竹幾、煮茗用茶碗、憩坐用蒲團。次言隱居的生活環境,買青山一角,結草屋三間,小徑通幽,清溪如帶,綠竹繞宅。這里沒有侯門深宅的樓臺廣廈、高車駟馬、酒綠燈紅,沒有煩鬧的送往迎來,沒有無聊的笙歌宴集,沒有不測而至的風云變幻。這里的主人可以焚香煮茗,倚竹閑吟,登山長嘯,或垂釣清溪。假如人世間沒有民族與家國利益需要去奮斗,這種生活方式也許無可厚非。然而這正是南宋傾覆前二、三十年間,戰云四合,血雨飄風,詞人躲進青山,不免過于冷漠,過于忘情。
詞的下片敘述自己待人處世的方式和態度。“客來便請”,一個“便”字,既無熱情,亦不冷面拒人于千里。抽身世外而并不與世隔阻,清高中含著通達。“若肯小留連,更薄酒”,仍舊是待人以不即不離。詞人老實道來,始終沒有 斷與塵世關聯的尾巴。“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既應開篇“懶”字,又呼出下文“不關心”云云,是說隨意寫點文詞,吟風弄月,而決不關涉邦國民生。“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是“風月任招呼”的進一步渲染。但說多了,似乎反出破綻,“不關心”反而像是并未忘懷。天公,天地造化;或另有人事所指。那么末句則是一種對于“管”者有所憤憤的譏誚。聯系他也曾那樣地想參預與投入,那么這消極里或都含著對于“管”者、統治者的無能的憤憤之音。當然字行間的這種聲響極其微弱。
全詞措語平白,疏于鍛煉;順序而寫,無意謀篇。唯用意老實,接物通達,于世情世事并未完全忘懷,故不妨一讀。
宋自遜簡介
唐代·宋自遜的簡介
[約公元一二oo年前后在世]字謙父,號壺山,南昌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末前后在世。文筆高絕,當代名流皆敬愛之。與戴復古尤有交誼。他的詞集名漁樵笛譜,《花庵詞選》行于世。
...〔 ? 宋自遜的詩(3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