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矣行
去矣行。唐代。杜甫。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唐代]:杜甫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
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
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
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野人曠蕩無靦顔,豈可久在王侯間。
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譯文
先生,你不見那放鷹人臂套上的鷹, 一旦吃飽后就迅速飛去。
怎么能作那廳堂上的燕子, 只知銜泥為自己筑巢去依附時貴的權勢之家。
我這個人生性心胸開闊不受約束,缺少一副厚臉皮, 怎么可以久處在王侯權貴之中呢?
我沒有嘗試過從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暫且進入藍田山去試一試吧。
注釋
鞲:放鷹人所著的臂衣。飛掣:猶飛去。
燕:比喻小人。
靦顏:猶厚顏。
藍田:山名,在長安東南三十里,出玉。
去矣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參軍以后不久所作。杜甫“在率府,數上賦頌,不蒙采錄。欲辭職去,作《去矣行》”。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2-53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
:
李江
川上春流眼色生,天心坐處物能輕。面前光景何由到,只在致知又力行。
川上春流眼色生,天心坐處物能輕。面前光景何由到,隻在緻知又力行。
宋代:
文同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游。
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遊。
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
明代:
皇甫汸
為訪山居勝,門前一水分。寧知牽世網,未果謝人群。
滿徑翳秋草,虛窗閒白云。非關乘雪興,了恨未逢君。
為訪山居勝,門前一水分。甯知牽世網,未果謝人群。
滿徑翳秋草,虛窗閒白雲。非關乘雪興,了恨未逢君。
清代:
吳藻
閣雨云疏,弄晴風小,薄寒惻惻如秋。有約湔裙,紅羅先繡蓮鉤。
酒鎗茶具安排慣,倩移來、三板輕舟。莫因循,歲歲芳時,日日清游。
閣雨雲疏,弄晴風小,薄寒惻惻如秋。有約湔裙,紅羅先繡蓮鈎。
酒鎗茶具安排慣,倩移來、三闆輕舟。莫因循,歲歲芳時,日日清遊。
明代:
鄭廷鵠
窈窕見深谷,山門郁穹窿。高臺何崔嵬,翠壁增長松。
攀蘿一登眺,新享報成功。嗟余始行役,夙心寄雕龍。
窈窕見深谷,山門郁穹窿。高臺何崔嵬,翠壁增長松。
攀蘿一登眺,新享報成功。嗟餘始行役,夙心寄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