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有勇婦》鑒賞
原文
梁山感杞妻,慟哭為之傾。
金石忽暫開,都由激深情。
東海有勇婦,何慚蘇子卿。
學劍越處子,超然若流星。
損軀報夫仇,萬 不顧生。
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
十步兩躩躍,三呼一交兵。
首掉國門,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儷憤,粲然大義明。
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
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榮。
淳于免詔獄,漢主為緹縈。
津妾一棹歌,脫父于嚴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讓 空衣,有心竟無成。
要離 慶忌,壯夫所素輕。
妻子亦何辜,焚之買虛聲。
豈如東海婦,事立獨揚名。
賞析
全詩分為四段。“梁山”四句為第一段,是比興性文字,作為發端。言夫婦之深情可以感動無情的土石。前二句言事,后二句言情。“東海”以下“大義明”以上十四句為第二段,寫東海勇婦“捐軀報夫仇”。其義,可比報父仇的蘇來卿。其勇,可比戰勝妖精白猿公的劍客越處子。“超騰”、“躩躍”、呼喊, 仇首,拋國門,剖仇腹,踏內臟,皆言其勇。“大義明”與“報夫仇”相呼應。“北海”以下“已光榮”以上六句為第三段,寫東海勇婦的義舉感動朝野,非但免除了其 罪,而且美譽流傳,名列史冊。末十四句為第四段,用類比和對比的手法,寫東海勇婦義舉的突出。她的舉動可比脫父于肉刑的淳于緹縈和救父免 刑的津吏女;勝過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擊仇衣的豫讓和為刺慶忌,焚妻子、買虛名、為士所輕的要離。“捐軀報夫仇,萬 不顧生”為全詩之綱,前者言事,后者言情。
頌美也是古詩的一種原則,李白樂府詩中,屬于頌美的篇章也有不少。如《臨江王節士歌》、《司馬將軍歌》、《東海有勇婦篇》、《秦女休行》,都是以古今烈士、節婦為對象的頌美之作,同樣表現了李白個人的人生理想。整體上看,李白樂府詩創作正是上述言志、諷興為基本的寫作原則的一種有宗旨的寫作,體現了力求恢復風雅樂流傳統的創作理想。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