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試明堂火珠》鑒賞
原文
正位開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來雙月滿,曙后一星孤。
天凈光難滅,云生望欲無。
遙知太平代,國寶在名都。
賞析
唐代試律詩一般為六韻,此詩則是一首四韻詩的典例和佳作。毛奇齡《唐人試帖》根據荊冬倩“奉試”詩亦為四韻認為可能是當時官限如此,而直至后來,“奉試”詩才又變為六韻。
此詩寥寥數句就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點。首兩句從明堂入筆點出火珠,接下來四句則寫了火珠的光輝。作者以月與星作比,可謂妙絕。“夜來雙月滿”之“雙月”,一實指天上的月亮,一喻指明堂的火珠,兩者并舉就說明火珠皎潔光白之至與天下月亮無二,仿佛又一輪明月遺落人間,兩月同散發出柔和的微光為夜晚增添了不少景趣。夸張、襯托至極致。而“曙后一星孤”句對仗工整,描寫的是天亮月亮落下后的景象:雖然月亮消失了,但火珠的光輝不減,就像一顆永掛天邊的星星。“天凈光難滅,云生望欲無”二句,繼續寫火珠之光,寫出了其珠光閃閃的特點。最后,詩人以頌揚作結。因火珠乃他國所獻之寶物,有此盛事正說明國家之強大及時代之太平。結句遣字用詞還算頗有氣勢,只是意義平平,未免落入俗套。
此詩雖有宮體詩味,但取景空闊,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氣度。詩中“夜來雙月滿,曙后一星孤”一聯歷來受人關注。此聯描寫的是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與月光相襯如同一雙明月,而曙后天明月亮西沉時,火珠仍然如一顆孤星在明堂屋頂上閃閃發光。后來有人把“曙后一星孤”一句別解為崔曙 后只留下一個名叫星星的女兒。《分門古今類事》“崔曙一星”:“崔曙作《明堂火珠》詩云:‘’時稱佳句。未幾。曙卒。無子,惟一女,名星星。星,蓋其讖也。”在這樣的附會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詩讖。
崔曙簡介
唐代·崔曙的簡介
![崔曙](/d/file/p/65434652ce682850ee84095b92522473.jpg)
崔曙(約704-739),河南登封人,開元二十三年第一名進士,但只做過河南尉一類的小官。曾隱居河南嵩山。以《試明堂火珠》詩得名。其詩多寫景摹物,同時寄寓鄉愁友思。詞句對仗工整,辭氣多悲。代表作有《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奉試明堂火珠》、《途中曉發》、《緱(音gou溝)山廟》、《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對雨送鄭陵》等。其詩中“天凈光難滅,云生望欲無”、“澗水流年月,山云變古今”、“旅望因高盡,鄉心遇物悲”、“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等都是極佳的對句。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一百五十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