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喻山水》鑒賞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韓非子·大體》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勢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篇》
賞析
論語·子罕
以“為山”為喻,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事情的成敗在于人的作為。做事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努力進取,終將獲得成功。關鍵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堅定,是否持之以恒。
韓非子·大體
以“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氣魄,寬廣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國強,才能建立功業且德澤后世,才能達到國家大治。
管子·形勢解
以“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為喻,說明治國治學上也應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氣度,這樣,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論語·雍也
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思維活躍,性格活潑好玩如流水,用水來喻智者,認為智者天性容易親近水并以水為樂。
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厚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像山般沉穩,用山來喻仁者,認為仁者天性自然親近山,并因恬靜自安而得以長壽。
論語·子罕
以河水為喻,發出對時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難再的慨嘆;同時勉勵人們珍惜時間,效法流水不舍晝夜,不斷前進,不斷進取的精神,努力進取修業。
孟子·離婁下
用水喻人品學識,強調務本求實,反對一個人的名譽聲望與實際不符,要求人們像水一樣,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斷進取,循序漸進,自強不息。
孟子·盡心上
以“登山”“觀海”喻“游于圣人之門”,表達為人,治學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然后以“觀水有術”推進一層,說明治學基礎要扎實,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老子(共三則)
1.把水視為“道”之化身,歌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奉獻的精神。
2.從江海善于處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謙下不爭”的主張。
3.從水性“柔弱”與“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兩重性,并從“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角度,表達老聃為政“貴柔”的主張。
孫子·虛實篇
從水形喻兵形,強調用兵“變”的原則,順應敵人的變化而變化,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先秦諸子簡介
唐代·先秦諸子的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