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白》翻譯及注釋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jī)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譯文:旅居?xùn)|都的兩年中,我所經(jīng)歷的那些機(jī)智靈巧的事情,最使人討厭。我是個居住在郊野民間的人,但對于發(fā)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連粗食都吃不飽。
注釋:客:旅居他鄉(xiāng)。歷:經(jīng)過。厭:厭惡。機(jī)巧:機(jī)智靈巧。習(xí)俗難居也。東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廢。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號洛陽宮,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詔改東都。膻腥:則臭味弗投。對,對頭,敵手。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譯文:難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飯,使臉色長得好一些嗎?我感到最困難的是缺乏煉金丹的藥物(原材料),在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掃帚掃過了一樣,連藥物的痕跡都沒有了。
注釋:豈:難道。無,沒有。苦:因某種情況而感到困難。大藥,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藥,嘆避世引年之無術(shù)也。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譯文:您這個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脫身金馬門,獨去尋討幽隱。我也要離開東都,到梁宋去游覽,到時我一定去訪問您。
注釋:金閨:金馬門的別稱,亦指封建朝廷。彥,舊時士的美稱。幽討,謂尋討幽隱。瑤草:仙草,也泛指珍異之草。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