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翱文》翻譯及注釋
予始讀翱《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之一豪俊,亦善論人者也。最后讀《幽懷賦》,然后置書而嘆,嘆已復讀,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刪。
譯文: 我開始讀李翱的三篇《復性書》時,心里想:這不過是給《中庸》作的注釋。聰明人理解“性”的含義,不讀《復性書》也知道應當使“性”恢復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讀了《復性書》,也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復性書》不作也可以。又讀他的《與韓侍郎薦賢書》,認為李翱只是時運不通而憤恨社會上沒有推薦自己的人,因此反復述說求賢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這樣。然而他把韓愈比做秦漢間好俠行義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論人了。我最后讀了下《幽懷賦》,然后放下書卷贊嘆,贊嘆后又讀,不能停下來。遺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與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沒有出生在中唐,不能與他共同反復商討他所提出的問題。
注釋: 李翱: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學生。自幼“勤于儒學,博雅好古”,但性格耿直,權貴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因此“仕不得顯官”。文章提及的《復性書》《與韓侍郎薦賢書》《幽懷賦》皆為其作品。韓侍郎,指韓愈。義疏:古書的注解。誠:一作“識”。上下其論:討論古今政事的得失。
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云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兮,成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必。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嘆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譯文: 以往與李翱同一時代的所有人,行仁義之道而善于作的沒有誰趕得上韓愈。韓愈曾經寫過一篇賦,不過是羨慕兩只鳥的榮耀,感嘆還沒吃上一頓飽飯罷了。推究韓愈的心理,假如讓他光顯榮耀、生活寬裕,那他就不再感嘆了。像李翱就不是這樣。他的《幽懷賦》說:“眾人喧嘩而紛紛退隱,都感嘆年老和地位卑下;內省自己的心卻不是這樣,只擔心行圣人之道還有不足之處。”又詫異李世民能用一支軍隊取得天下,而后代的子孫卻不能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復河北,為此而憂慮。啊!假使當時的人們都改變他們的嘆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憂國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發生動亂和最終滅亡呢?
注釋: 一時人:同時代的人。愈嘗有賦矣:指韓愈所作《感二鳥賦》。“不過羨二鳥”二句:借有人向皇帝獻二鳥事,以抒發自己不得志的不平之感。其賦:指李翱的《幽懷賦》“視予心”二句:唐代自德宗、順宗以后,政治形勢江河日下,戰亂不息,朝廷已失去對全國的控制,人民生活困苦。神堯:指唐太宗。一旅:一支軍隊,古代五百人為一旅。這里指唐王朝發祥地的太原部隊。“后世子孫”句:唐代自安史之亂后,河北、河南諸重鎮相繼被藩鎮割據,戰亂不息,唐王朝始終不能收復。
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與翱無異;其余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
譯文: 然而李翱幸好沒有出生在當今之世,看到當前發生的事情,那么他的憂慮更嚴重了。怎么當前的人不知憂慮呢!我在世上,見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個像李翱那樣憂慮國事的,又都是職位低和被朝廷貶斥的人,與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昕到有誰講憂世的話,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發脾氣,就是笑話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無憂國之心,又禁止別人,讓人都不憂國,真是可嘆呀!
注釋: 見今之事:指宋王朝西北地區不斷受遼和西夏侵犯的現實。脫有:即使有。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
譯文: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記。
歐陽修簡介
唐代·歐陽修的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 歐陽修的詩(112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