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芳草·蕭寺記夢》翻譯及注釋
客夜怎生過。夢相伴、綺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涼,肯來么。
譯文:寄居在外的夜晚要怎么挨過?夢里有她倚著窗子與我吟詩作對,她故作嗔怪。強作笑顏道:你如果不是心緒這般凄涼,會來與我相聚嗎?
注釋:尋芳草:詞牌名,又名《王孫信》,雙調五十二字,上片四句四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蕭寺:佛寺。相傳梁武帝蕭衍造佛寺,命蕭子云書飛白大字“蕭寺”。后世遂以蕭寺為佛寺之稱謂。怎生:怎樣,怎么。吟和:吟詩唱和。薄嗔:佯笑:假意嗔怒、故作嗔怪。佯笑:假裝笑貌。恁:如此。
來去苦匆匆,準擬待、曉鐘敲破。乍偎人一閃燈花墮,卻對著琉璃火。
譯文:無奈來去都太過匆匆,本來打算讓你陪我到晨鐘敲響的時候,但你才剛依偎著我,一片燈花墜落,驚醒了我的夢,你已經不見了,眼見只有寺院里的長明燈在閃爍。
注釋:準擬:準備、打算。曉鐘敲破:晨鐘敲醒,驚破好夢。乍:剛。燈花墮:燈花墜落。燈花墜落:燈芯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墮:墜落。瑠璃火:此指琉璃燈,即用角質透明的燈罩遮罩之燈火。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元夕”云:“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蔣捷《女冠子·元夕》:“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d/file/p/4e5e8b5743eac5f04cd9b2864f2b73f2.jpg)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 納蘭性德的詩(2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