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隔世
![恍如隔世](/d/file/titlepic/chengyu17726.png)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恍:仿佛;世:三十年為一世。指仿佛相隔了一世。多用來形容對時間變遷、事物變化之大的感慨。
出處宋 范成大《吳船錄》下卷:“發常州。平江親戚故舊來相迓者,陸續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例子世居浦東的不少孤寡老人,隨著居委會組織的“看看浦東新面貌”的活動,見到新矗立的新樓大廈和雄居兩岸的大橋,不少人感嘆:僅僅三年,卻有恍如隔世之感了。
基礎信息
拼音huǎng rú gé shì
注音ㄏㄨㄤˇ ㄖㄨˊ ㄍㄜˊ ㄕˋ
繁體怳如隔丗
正音“恍”,不能讀作“guāng”。
感情恍如隔世是中性詞。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或事物的巨大變化。
辨形“恍”,不能寫作“晃”。
近義詞隔世之感
英語as if being out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for ages
俄語казáться картинамн из другой жизни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堅強不屈(意思解釋)
- 囊螢映雪(意思解釋)
- 引鬼上門(意思解釋)
- 價值連城(意思解釋)
- 光前耀后(意思解釋)
- 趕盡 絕(意思解釋)
- 名重一時(意思解釋)
- 可想而知(意思解釋)
- 惹事生非(意思解釋)
- 百無一是(意思解釋)
- 民不畏 (意思解釋)
- 兄弟鬩墻,外御其侮(意思解釋)
- 粗服亂頭(意思解釋)
- 有血有肉(意思解釋)
- 陽春白雪(意思解釋)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意思解釋)
- 兵微將寡(意思解釋)
- 結纓伏劍(意思解釋)
- 將功折罪(意思解釋)
- 饑不擇食(意思解釋)
- 形影相隨(意思解釋)
- 雷大雨小(意思解釋)
- 苦口婆心(意思解釋)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意思解釋)
- 移日卜夜(意思解釋)
- 舉足輕重(意思解釋)
- 華不再揚(意思解釋)
- 土生土長(意思解釋)
※ 恍如隔世的意思解釋、恍如隔世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
素昧平生 | 一向不了解。指與某人從來不認識。素:從來;昧:不明白;不了解。 |
故家喬木 | ①謂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眾。②喻指鄉賢。 |
付之一炬 | 付:交給;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給它一把火燒光。指用火燒毀。 |
一時一刻 | 指非常短暫的時間。 |
黃臺之瓜 | 黃臺:指《黃臺瓜辭》,為唐李賢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則天不能再廢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
滿腹經綸 | 腹:肚子;經綸: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引申為人的才學、本領、謀略等。形容很有學問和才能。 |
過五關, 六將 | 比喻克服重重困難。 |
膽如斗大 | 膽:膽量;斗:舊時的一種量器,容量為十升。膽子像斗一樣大。形容膽量極大。 |
目不忍見 | 形容景象極其悲慘。同“目不忍視”。 |
化鴟為鳳 | 比喻能以德化民,變惡為善。鴟,貓頭鷹,古人以為兇鳥。語本《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 |
萬馬奔騰 | 像無數匹馬奔跑跳躍。形容群眾性的活動聲勢浩大或場面熱烈。奔騰:跳躍著奔跑。 |
氣象萬千 | 氣象:景象;萬千:泛指極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
斗水活鱗 | 語本《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鱗”比喻得到微薄的資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
令人作嘔 | 嘔:想吐;惡心。形容使人厭惡。 |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極,混一天算一天,沒有積極主動的精神。 |
散帶衡門 | 指退官閑居或過隱居生活。 |
北斗之尊 |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貴。 |
閉門讀書 | 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
聲馳千里 | 馳:傳揚。名聲遠播。形容聲望很高。 |
雞毛蒜皮 | 比喻無關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的東西。 |
有機可乘 | 機:機會;乘:趁。有空子可鉆。指客觀上提供了可以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機會。 |
去住兩難 | 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 |
斷子絕孫 | 指沒有子孫后代。多用作詛咒語。 |
國士無雙 | 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國中獨一無二的人才。 |
指手畫腳 | 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
記憶猶新 | 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
蹊田奪牛 |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