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梅花》曲子,聲音宏亮悠揚, 響徹天空,聽者都感到激越、雄渾,春意盎然。人們都說,照這樣吹,這樣吹吠下去,一定會讓人和綠楊都會變得瀟灑清秀。
注釋
玉笙:珍貴的管樂器。
《小梅》:樂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鑒賞
這首詞諸本題作“春景”。乃因傷春而作懷人之思。
首二句直筆寫春。鶯歌燕舞,花紅水綠,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卻轉(zhuǎn)作悲苦語。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樓吹徹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應(yīng)產(chǎn)生舒適歡暢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這般與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憂傷情緒?“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是為點題之筆。柳絮楊花,標(biāo)志著春色漸老,春光即逝。同時也是作為別情相思的藝術(shù)載體。飛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念人之情。因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憂思約帶、腰肢瘦損。“人與綠楊俱瘦。”以生動的形象表達感情,而“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讓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飛,佳人對花興嘆、憐花自憐的圖畫。
詞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過程展示流轉(zhuǎn)在節(jié)序交替中的傷春念遠(yuǎn)之情。詞從愉快之景象敘起,乃欲反襯其心境之愈為悲苦。然而詞人為了最大限度地達到反襯的效果,甚而不惜極盡雕琢氣力狀物寫景,終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寫花紅之鮮艷欲滴,“皺”則欲狀摹水波漾漪之態(tài),亦不可謂不巧矣!然味之終覺神韻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顯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連芳草”句,如換“連”為“粘”,則失于穿鑿矣!故《吹劍錄》謂“鶯嘴”二句:“詠物形似,而少生動,與‘紅杏枝頭’費如許氣力。”可謂一語中的。其實,很多詞評家們都恰切地指出了這一點:《草堂詩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詞評》評曰“險麗。”《古今詞話詞品》亦云:“的是險麗矣,覺斧痕猶在。”如此雕煉奇峭,有《粹編》本要以為此詞乃黃庭堅所作,實在也是事出有因。
“詩緣情”,貴其感發(fā)之力量,“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尤重其內(nèi)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詩、詞體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別講究錘煉洗凈。但是這種錘煉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盡管良苦而出之必須自然,渾成無跡,順手拈來,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也。秦觀此詞中,“瘦”字的運用就應(yīng)該說是較為成功的。所以《草堂詩余》才又說:“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評。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如夢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攤破江城子》)新鮮奇特,形象生動,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當(dāng)以審慎公允態(tài)度待之,不隱其得,不諱其失,對文學(xué)藝術(shù)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秦觀簡介
宋代·秦觀的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xué)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xué)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xiāng)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570篇)〕猜你喜歡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fù)相思意。
-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出自 唐代 李商隱: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
-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
出自 宋代 晏幾道: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出自 宋代 晏幾道: 《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
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
出自 宋代 晏幾道: 《生查子·關(guān)山魂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