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簡介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 吳佩孚的詩文(6篇)〕軼事典故
避難京城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天,23歲的吳佩孚煙癮大發,可“普通座”已無空位,吳佩孚與當地著名豪紳翁氏相商,想借用翁氏所包的“雅座”一角抽幾口過過癮。誰知未過成煙癮,卻被翁氏踢了一腳,趕出了房門。為出此口惡氣,吳佩孚找到了當時蓬萊縣城很有名氣、由十個落第書生組成的“十虎”集團,求這些文痞、訟棍幫忙出氣。不日“十虎”大鬧翁府,遭到官府緝拿。為避此禍,吳佩孚連夜逃往北京,窮困潦倒。為了糊口,他只有憑自己念過四書五經的能耐,刻苦攻讀“相命書”,為他人卜卦算命。無論是吳佩孚本人或是翁氏都沒有想到,煙館“雅間”的一腳會踹出日后的一個手握重兵,叱咤風云的大軍閥。
諜戰鋒芒
光緒三十年(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日俄戰爭前夕,由日軍守田利遠少佐帶領渡海分別到旅順、大連等地刺探俄軍軍事活動情報,尤其是俄國東方艦隊的實力情況。在執行此次任務中,吳佩孚給日本人的印象是“溫和良順,舉動不茍;交人圓和而不露圭角;任事處變而不急近功和不邀虛名;所自信以為是者,則行之以漸。”因此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總有法子先生”。吳佩孚出色的情報工作才能,深受守田的青睞。守田獎賞吳佩孚500大洋,并破例準假一周讓吳佩孚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家探親。
重情重義
吳佩孚孤標傲世,但他有一個特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他有個知己叫郭緒棟,他見到吳佩孚說:“人說秀才遇見兵,我是在兵里頭遇了秀才,我還是不第秀才,好意思叫你做我的下人嗎?”他又嘆了口氣,“枳棘非棲鳳之地,我得替你想想出路。”吳佩孚得意之后沒忘了郭緒棟,幾次促其出山。郭緒棟提出衣錦還鄉后,他卻連連點頭說:“這事好辦。”沒有幾天,北京政府下文任命郭緒棟為山東鹽運使,這可是個一等一的肥缺,但郭緒棟噘著嘴向吳佩孚道:“你自己高高在上,難道我就不夠當一任省長?”郭緒棟又嘆了一口氣:“老弟你聽我說,我不做省長則已,要做就得做山東省長,讓我在家鄉露露臉, 亦無憾。”吳佩孚倒抽一口涼氣,這現任山東省長熊炳琦就是曹錕的參謀長,難道他的參謀長不配做省長,得改用我的秘書長去做?郭緒棟又補充道:“我不過隨便說說,聽不聽由你。”但吳佩孚卻將這事記在了心上,費時達六個月,軟磨硬泡,終于將山東省長一職送給了郭緒棟。
結識曹錕
吳佩孚在以間諜身份出色完成了其一生當中的第一次重大軍務后,被派到北洋陸軍主力第三鎮,從此與日后為民國八大總統之一的曹錕結下了不解之緣。1907年,曹錕成了第三鎮的統制(師長)。一次吳佩孚隨曹錕駐防吉林時,曹錕要用東北地圖,整個第三鎮只有吳佩孚有一張在日俄戰爭時期自己繪制的東北地圖,由此曹錕對吳佩孚開始有所關注。次年吳佩孚調任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不久,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為復辟帝制進行準備,1915年護國運動的爆發。曹錕部被派往四川鎮壓蔡鍔的護國軍。此戰吳佩孚不僅取得了瀘州、納溪的勝利,而且還第二次救了曹錕的性命。曹錕感激萬分,誓與吳佩孚共進同退、不離不棄,并向袁世凱稟報了吳佩孚的功績,吳佩孚被授予陸軍中將。護國運動的風起云涌,使袁世凱遭遇稱帝危機。
芝泉借才
吳佩孚與段祺瑞也有一段師生之誼,吳佩孚是從武備學堂出來的,段祺瑞是那所學堂的校長,但兩人那時地位隔得太遠,段祺瑞還沒有注意到這位未來的常勝將軍。吳佩孚引起段祺瑞注意,還是因為段祺瑞與郭緒棟有過一席交談。段祺瑞找到曹錕,說是向曹錕要一樣東西,“我不要你金銀財寶,我只要你手下的一位小團長。”段祺瑞點明了來意。
沒想到剛才說得好好的曹錕立刻翻臉,他問段祺瑞:“當年袁世凱向段大人要小徐子,你為什么不給?”段祺瑞打個哈哈,他知道曹錕貪財,因此預先聲明,因為要舉行秋操,他忙不過來,只是暫調吳佩孚,忙過這一陣子就歸還,不用擔心他搶人才。接著拿軍火換吳佩孚,曹錕立刻動了心,他也變了口氣:“說定了,那個姓吳的只是借用,到時得還給我的。”聽說吳佩孚將要改換門庭,郭緒棟向段祺瑞進言,“吳子玉確是個人才,但他不適合你段大人,他在你這里要受委屈的。”
愛國氣節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為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用盡一切辦法收買漢奸為其服務。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自然成為日本特務的焦點。對日本的侵略罪惡,吳佩孚是深惡痛絕的。即便流落四川有東山再起之意時,日本特務頭子荒木代表日本愿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并助款百萬”,但他拒而不受。
抗戰爆發后,日軍以吳佩孚名義在河南征召偽軍。當得知南京大屠 的消息后,為表示抗議,他整整絕食一天。國民黨軍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他為淹 很多日本人而喜,但又為無家可歸的140萬中國人而悲。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川本等采取拉攏、威逼各種手段都未能讓吳佩孚放棄民族氣節。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同治十三年(1874年)4月22日,吳佩孚生于山東省蓬萊縣。光緒五年(1879年)入私塾讀書。次年被父親送到私塾就讀,置身喧鬧中仍靜心背誦功課,格外受先生器重。光緒九年(1883年)開篇做文章。光緒十二年(1886年)念完四書五經。光緒十六年(1890年)父親因病去世,吳佩孚與母相依為命,家境漸寒,乃到蓬萊水師營當學兵。光緒十七年(1891年)春到登州府從宿儒李丕森學習,成績平平。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秋,由于掀反鴉片臺指責男女同臺演戲,吳佩孚被革去秀才功名,避禍外逃,冬天到北京,以寫春聯、卜卦為生。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春,吳佩孚得堂兄吳亮孚資助投天津武衛左軍聶士誠部,在管帶沈某處任戈什哈,受知于文案郭緒棟。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吳佩孚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9月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成立“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吳佩孚放棄進學堂繼續學習的機會,投天津陸軍警察隊任正目,旋升額外初等官。
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使館副武官青木宣純(曾任北洋軍教官)與袁世凱面商日中聯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袁從北洋軍中挑選數十名精干士官,與其組成了聯合偵探隊。這些北洋軍官大多畢業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故工作頗有成效,其中就有后來的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吳佩孚原是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參加日軍的諜報活動后,幾次進出東北,其間曾被俄軍俘獲,但拒不招供,被判 刑后跳車逃生,戰后晉升上尉軍銜,日軍授勛以資表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投奔清軍第三鎮統制曹錕,以其才智和靈活,逐漸得到曹錕的賞識和重用,并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軍閥混戰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29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曹錕第三鎮假造兵變,嚇走四位迎接袁世凱南下的專使,吳佩孚隨同行動。9月改任中央陸軍第三師(曹錕)第六旅(張鴻逵)炮兵第三團團長,駐南苑。民國三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21日,袁世凱下達“賜爵令”,曹錕被封為一等爵位。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
民國七年(1918年)1月14日,吳佩孚向襄陽的黎天才靖國軍進攻,24日黎天才、劉公戰敗自襄陽西走,25日吳佩孚進占襄陽,30日任第一路(總司令曹錕)前敵總司令,進攻湖南。2月6日,曹錕自天津南下在湖北孝感設南征大本營,在漢口劉園成立第一路軍總司令部,命吳佩孚為第三師署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率軍入湘作戰。3月27日占領長沙。但北京政府卻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而曹錕只獲得一塊“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吳佩孚得了一塊“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以資鼓勵。并有消息說段祺瑞擬以徐樹錚代替曹錕為直隸督軍。湖南的勝利沒讓吳佩孚當湖南督軍,反而要把已得的地盤、職位讓出來。曹錕為此極其不滿,4月4日電辭兩湖宣撫使,請假“養疴”。吳佩孚以餉械供應不及也按兵不動。為分化直系,6月3日,段祺瑞授吳佩孚“孚威將軍”稱號,以拆曹錕的臺。此次曹錕雖然主戰,但不愿親自出馬。北京政府在6月20日特派吳佩孚為援粵軍副司令。8月7日,吳佩孚在曹錕支持下致電江蘇督軍李純,痛斥“武力統一”,指責安福國會。21日又致電馮國璋,要他頒發罷戰令。與他相配合,曹錕則接連不斷地向北京政府催索欠餉。28日,段祺瑞召集主戰派密議對付曹、吳辦法,決定催派奉系、皖系的軍隊前進,維持張敬堯的湘督地位。之后,吳佩孚連發停戰通電,博得一片贊揚聲。為壯大反段聲勢,9月26日,發表由吳佩孚起草,有南北雙方將領簽名的通電,要馮國璋頒發停戰命令。
民國八年(1919年)秋冬之際,在曹錕串聯下,直系的河北、江蘇、湖北、江西四督和奉系的東三省結成反皖同盟。12月28日馮國璋病 ,曹錕成了直系首領。吳佩孚因打下的地盤被皖系張敬堯所奪,乃決定罷戰主和,并與南軍通款攜手。是年11月28日,吳佩孚與陸榮廷、莫榮新、譚浩明、譚延闿等,在衡陽會議上組織所謂“救國同盟軍”。民國九年(1920年)1月17日,吳佩孚以前方經濟困窮,官兵思歸為 由,要求撤防北歸。以后又多次發電,措詞也越來越激烈。段祺瑞為阻止吳佩孚軍北撤,強行撤換河南督軍趙倜,改派其妻弟吳光新。吳佩孚通電反對。他不管北京政府批準與否,在3月上旬派人將700余名直軍家屬送回北方,并電請張敬堯來接收直軍防地。5月25日,吳佩孚率軍全部北撤,31日到達漢口。6月7日,吳佩孚到達鄭州,將部隊主力布置在京漢鐵路沿線。13日,吳佩孚又電反皖的八省督軍,建議召開國民大會解決一切問題。奉軍為策應直軍,也將部隊零星開進關內。
民國十年(1921年)4月14日,河南成慎、孫會友在彰德起事反對趙倜,吳佩孚本來支持倒趙,但趙倜勾結張作霖,張作霖迫曹錕,吳不得已出兵,18日平定了彰德之事。4月27日,曹錕、張作霖、吳佩孚等北洋將領聯名通電反對廣州選舉總統。7月間,因湖北督軍王占元只顧私囊,激起兵變,湖南、四川出兵征討,29日湘鄂戰事開始,湖北部隊節節敗退,王占元向吳佩孚請援,吳令第二十五師師長蕭耀南為“援鄂總司令”,30日到達漢口,在劉家廟守侯不前,坐視王占元兵敗。到民國十年(1921年)底,經過一年多的擴軍練兵,吳佩孚已擁有十余萬兵力。同年北洋軍政府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率大軍南下平息兩湖戰爭。此時吳佩孚的官職已與曹錕相當,勢力日漸坐大。此間,直奉兩派爭奪中央政權、勢力范圍的斗爭日趨激烈。直系軍閥先占直魯豫地區、奪取了江蘇、陜西地盤,后吳佩孚又奪得兩湖,直系顯然占有了中國的半壁河山。直皖戰爭后張作霖在關外的勢力得到迅猛的發展。
直系首領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2日,吳佩孚電北京索餉,梁士詒未能應。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48歲的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使張作霖12萬人的奉軍敗北山海關外。赫赫武功讓吳佩孚聲名鵲起。這個有著“一嘴短短的紅胡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的直系軍閥被當成“中國最強者”。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8日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志周刊封面的中國人。是時,吳佩孚掌握著直系最多的兵力,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人們普遍看好吳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雜志《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民國十一年(1922年)10月10日晉授為陸軍上將,16日吳佩孚電責王正廷迎合日意,接收魯案延期。10月18日,徐樹錚在福州通電依據其所著之“建國真詮”設官分職,并以制置府名義任王永泉為福建總撫,統轄軍民兩政,北洋軍隊征討屢敗,吳佩孚令孫傳芳為“援閩軍總司令”,配合其他部隊擊敗徐樹錚。11月18日,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副議長張伯烈私用眾議院名義向黎元洪密告,財政總長羅文干訂立《奧國借款展期合同》有納賄情事,黎即手諭捕羅文干并轉送地方檢察廳拘押,20日吳佩孚電黎元洪,責逮捕羅文干之違法。11月23日,曹錕查知半年來內閣交通總長高恩洪撥交洛陽的軍費超過保定的兩倍有余,乃指使直系及其勢力下的各省軍閥、皖系軍閥、洛陽系的一部分軍閥,通電痛擊財政總長羅文干喪權辱國、納賄瀆職,主徹底追究,借以打擊吳佩孚,24日吳佩孚通電“對曹使始終服從,對元首始終擁護”,“對羅案不再置喙”,30日電曹錕聲明與王寵惠、羅文干素昧平生。12月9日曹錕六十一歲壽辰(陰歷),國會議員紛赴保定,吳佩孚未到,派蕭耀南為代表,直系諸將已離心離德。12月27日日本參謀本部第二部長伊丹松雄到洛陽,愿助吳佩孚練兵,吳拒之。12月31日授為“孚威上將軍”名號。
權勢頂峰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8日,蕭耀南、張福來、孫傳芳等直系將領承吳佩孚之意,勸告曹錕暫勿作總統運動。1月31日,吳佩孚召京漢鐵路工人代表自鄭州到洛陽,聲明禁止開會。2月7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調集大量軍警鎮壓京漢鐵路工人于2月4日開始舉行的大罷工,對罷工工人進行血腥屠 ,制造了震驚中外的著名“二七慘案”。慘案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出《為吳佩孚慘 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了《告全國工人書》、《警告國民書》,揭露吳佩孚“保護勞工”的假面具和屠 工人的罪行,號召全國工人和民眾聯合起來,打倒軍閥。全國鐵路工會籌備會、青年團中央也發出了通電和宣言,譴責直系軍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對漢口江岸、鄭州、長辛店及其他各站罷工工人進行血腥屠 。
民國十二年(1924年),吳佩孚處于其一生之中的巔峰時期。9月8日,吳佩孚以“中國最強者”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志周刊封面的中國人。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吳佩孚抵漢口,吳佩孚不肯入租界,蕭耀南不愿其留鄂,1月3日登“決川”艦赴黃州。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1日,湖南唐生智驅逐趙恒惕,30日唐生智軍已入岳州,葉開鑫退湖北境,吳佩孚派重兵警戒鄂南,4月19日吳佩孚委葉開鑫為討賊聯軍湘軍總司令,彭壽莘為湘鄂邊防督辦,由湘鄂邊境向岳州進攻(張其锽、蔣方震勸吳勿對湘用兵,不聽)。
民國十五年(1926年)6月28日,張作霖、吳佩孚在北京會晤,聯合起來組建北京政府。直奉聯合攻下北京南口后,吳佩孚向南進攻廣東;張作霖向北進攻北方的國民軍。雙方企圖南北齊下共分天下。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北伐。北伐軍勢如破竹,連連得勝。10月10日攻下武昌城。吳佩孚逃往河南信陽。1927年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舉行二次北伐。吳佩孚在國民軍和北伐軍的夾擊下徹底失敗,率殘部逃往四川托庇于楊森。
下野之后
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吳佩孚逃至云霧山笠竹寺。5月鄧錫侯部下師長羅澤洲包圍笠竹寺,吳佩孚殘部被繳械;12月21日四川再次爆發內戰,楊森、羅澤洲、李家鈺、黃隱聯合進攻劉湘,31日吳佩孚自四川綏定通電聲明與川亂無關。后因蔣介石的追逼,1931年5月22日在劉湘“保護”下出四川,年底到北平。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31日到北平定居,吳佩孚受到張學良的優待,以種花、養鳥、著作、研究佛學安度晚年,唯與曹錕交情淡薄,他倡辦“救世新教會”,自任教統,江朝宗任副教統,暗地糾集北洋直系勢力,乘時局動蕩之際,借“抗日”為名妄圖再起,此舉受到蔣介石指責。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團體忠告段祺瑞、吳佩孚勿受日人利用,段祺瑞應蔣介石之請南下,吳佩孚仍滯留北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1月2日,吳佩孚和蔣介石在北平黃郛之宴會席上相遇。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為了分裂中國而搞“華北五省自治”,請吳佩孚上臺當傀儡,冀察政務委員會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他堅決拒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受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指使,日本牙醫將其 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21日,國民政府于吳佩孚移靈之日,舉辦了吳佩孚將軍追悼大會,蔣介石親臨致祭并送挽聯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行國葬,葬于北平玉泉山,由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主祭,民國軍政要員等近萬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