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簡介
![勞思光](/d/file/p/9fb5687b499477b41852fa8cd0ce2461.jpg)
人物生平
1946年—1949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修業;1952年: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1955年—1964年:珠海學院講師;1964年—1985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哲學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1969年—1970年:哈佛大學訪問學人;1970年、1975年—1976年: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1985年—1989年: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89年—1992年:國立清華大學客座教授;1992年—1993年:國立政治大學客座教授;1999年—2000年:私立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2000年—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1994年起: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現職: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
早年
勞思光是湖南長沙人,他的祖父勞崇光是道光進士,曾任兩廣總督,父親勞競九曾加入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后跟蔣介石同學,中將退伍。由于出身翰林世家,勞思光也就打下扎實深厚的國學基礎。高中畢業后就到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1949年赴臺灣,勞思光遂隨父母移居臺灣,從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其后因反對國民黨獨裁,主張民主自由,引起調查局注意,幸得競九公舊部通知危險,才被迫離開臺灣,寓居香港。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勞思光的著作都被臺灣列為禁書,而父母過世,也無法去臺奔喪。
香港時期
勞思光到港后,專心在學術方面,先后于珠海書院、崇基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哲學,并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在中大崇基學院時,除任課之外,尚須編寫教材,譬如勞教授就因此而完成《中國文化要義》一書。后來他更擔任研究所主任一職。勞思光公務雖忙,但著作更勤,特別以《新編中國哲學史》三卷,名重于時。退休后,勞教授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該校逸夫書院高級導師。
返臺
勞思光離臺前,曾立誓說除非國民黨終止戒嚴,否則不回臺灣。從香港退休后,因為臺灣已經解嚴,1989年勞思光受臺灣清華大學之邀,擔任歷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在臺期間,勞教授先后任教于臺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及華梵大學,擔任華梵大學教授及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并于2001年榮獲臺灣“行政院”文化獎,200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榮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勞院士兩年多前接受大腸癌切除手術,術后良好。
2012年10月,可能因感冒導致肺積水,加上營養不良,終與世長辭。勞思光2012年10月20日晚在家跌倒,2012年10月21日上午由學生護送到急診,但到院前已 亡,院方全力搶救,最后仍宣告無效。
賀新郎·乙巳除夕,夜宴于伯謙先生私宅,賦此乞正,調寄賀新郎1965
車馬芳洲道。又喧闐、千家爆竹,共迎春早。我已中年翁七十,相顧樽前一笑。
負多少、縱橫懷抱。北望中原南望海,漫紛綸、棋局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