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老贈夢得鑒賞
這首詩可以與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贈詩對比賞析: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并且寫了這首《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從白老的“詠老”詩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為。他們兩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齡;而在遭際上,則大不相同,劉禹錫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國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則本著傳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劉則屢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兩人是同而又有別的。他們萬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壽,晚年同在洛陽,亦官亦隱,日夕唱酬。上述兩詩就是當時之作也,道出了他們各自肺腑之言。
在兩首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兩人對老的態度。白居易的詩生動地揭述老人之處境和心態;而劉禹錫詩除了寫老態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難怪結語兩句能膾炙人口,歷千年而不衰了。這并不是說劉寫詩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詩是言志,兩人對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觀的差異,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異其趣。結果就表現為消極和積極的分歧。劉禹錫詩之前六句是對白詩的回答和補充,后六句則是對“老”的頌贊,使人讀后會覺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滿希望。這是詩的可貴之處,自然百讀不厭了。
白居易簡介
唐代·白居易的簡介
![白居易](/d/file/p/c2af062d55a34b2ab11f0f891b20138d.jpg)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 白居易的詩(25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