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泄六首(各有序)
游五泄六首(各有序)。明代。陶望齡。 青口龍子為龍時,陽精洞丘谷。神行物無礙,摧山如剖竹。青口當其涂,長巒勢奔蹙。砉若萬羽林,分行避黃屋。祇今苔蘚壁,即是群山腹。天空墮石罅,雷與斫云足。鬼斧一以劖,神鞭驅不續。躑躅花其巔,聊舒游者目。第五泄白蜺飲晴壑,一飲萬人鼓。腥風噴涎沫,下有神龍府。傾崖與回薄,獷石佐虓怒。十里骨立山,洗濯無撮土。遙源杳何處,落地名第五。客來泉亦喜,舞作千溪雨。赤腳立雨中,衣沾翳厓樹。廿年成始至,重游在何許。憑君鐵錐書,一破蒼苔古。白龍井招提萬山里,門與蒼崖對。嘗聞白龍井,窈出清溪外。沿洄未覺遠,忽抵前山背。半壁仙屋深,回峰洞門礙。奇巒互傾仄,飛溜各形態。厓松老將化,石筍看來大。磐谷戴土耕,寒苗接流溉。蹊幽生晚畏,徑轉添新愛。已謂人境窮,驀與村翁會。息肩支短策,洗足坐鳴瀨。但見玄發垂,安能辨年輩。因知云霧間,神仙宛焉在。第一泄宋景濂記云:“諸泄惟第四級不可至,或以絺圍腰,系巨筏俯而瞰其取道,蓋從巔上下耳。”僧言山下有細路,緣厓可上,則四泄皆可至也。時方雨,險滑不可置足,褰裳從之。從者多諫,罷歸寺。詰朝,步上響鐵嶺,從山腰得斜徑,攀挽而行,臨其巔望之,四瀑皆宛宛可見。夫匡廬、雁蕩一級水耳,猶得名,況五泄耶!山雨無崇朝,青苔助巖險。四泄安可求,山僧只指點。興來身命微,危磴幾欲犯。童仆進苦規,同游亦譏貶。慮深膽易懾,計阻心竟歉。勝事忽若吞,清眠夢如魘。辰餐動歸策,臨瞰勢已儼。蘿葛疲攀緣,荊榛費誅 。跖石愁足跌,蹲泥任衣染。下望五白龍,遙遙競騰閃。紫閬一瀑懸百仞,五瀑方到地。每緣嵐霧開,略想峰頭翠。即此料泉源,應從白云墜。攀藤漸躋陟,屢息始能詣。誰謂孤峭中,忽有桃源事。雞犬散村落,竹木成位置。連疇溪女桑,卓午樵人市。向來五瀑布,平流若溝隧。十里方下山,人家在天際。玉京洞靈洞積陰晦,火烈不得揚。一炬才照身,有似秋螢光。神幽意多危,群客悄不狂。相牽隧道窮,砑爾開堂皇。石髓結還滴,蝙蝠鳴且翔。布席通穴口,投身引其吭。要當蛇蚓行,恐逼蛟龍藏。勇夫三四人,老僧啟前行。還言所歷殊,一一仙人房。其下流清泉,其上安橋梁。蹊嶺突高下,尻背時低昂。火燭黯欲盡,窔奧安可量。嘗聞長老說,有衲來何方。折松為明燈,腰包裹糇糧。持咒禁妖怪,表涂留秕糠。猛志忽地險,深探遍靈鄉。頂上搖櫓聲,依稀是錢塘。與君凡境居,安知仙路長。
青口龍子為龍時,陽精洞丘谷。
神行物無礙,摧山如剖竹。
青口當其涂,長巒勢奔蹙。
砉若萬羽林,分行避黃屋。
祇今苔蘚壁,即是群山腹。
天空墮石罅,雷與斫云足。
鬼斧一以劖,神鞭驅不續。
躑躅花其巔,聊舒游者目。
第五泄白蜺飲晴壑,一飲萬人鼓。
腥風噴涎沫,下有神龍府。
傾崖與回薄,獷石佐虓怒。
十里骨立山,洗濯無撮土。
遙源杳何處,落地名第五。
客來泉亦喜,舞作千溪雨。
赤腳立雨中,衣沾翳厓樹。
廿年成始至,重游在何許。
憑君鐵錐書,一破蒼苔古。
白龍井招提萬山里,門與蒼崖對。
嘗聞白龍井,窈出清溪外。
沿洄未覺遠,忽抵前山背。
半壁仙屋深,回峰洞門礙。
奇巒互傾仄,飛溜各形態。
厓松老將化,石筍看來大。
磐谷戴土耕,寒苗接流溉。
蹊幽生晚畏,徑轉添新愛。
已謂人境窮,驀與村翁會。
息肩支短策,洗足坐鳴瀨。
但見玄發垂,安能辨年輩。
因知云霧間,神仙宛焉在。
第一泄宋景濂記云:“諸泄惟第四級不可至,或以絺圍腰
,系巨筏俯而瞰其取道,蓋從巔上下耳。
”僧言山下有細路,緣厓可上,則四泄皆可至也。
時方雨,險滑不可置足,褰裳從之。
從者多諫,罷歸寺。
詰朝,步上響鐵嶺,從山腰得斜徑,攀挽而行,臨其巔望
之,四瀑皆宛宛可見。
夫匡廬、雁蕩一級水耳,猶得名,況五泄耶!山雨無崇朝
,青苔助巖險。
四泄安可求,山僧只指點。
興來身命微,危磴幾欲犯。
童仆進苦規,同游亦譏貶。
慮深膽易懾,計阻心竟歉。
勝事忽若吞,清眠夢如魘。
辰餐動歸策,臨瞰勢已儼。
蘿葛疲攀緣,荊榛費誅 。
跖石愁足跌,蹲泥任衣染。
下望五白龍,遙遙競騰閃。
紫閬一瀑懸百仞,五瀑方到地。
每緣嵐霧開,略想峰頭翠。
即此料泉源,應從白云墜。
攀藤漸躋陟,屢息始能詣。
誰謂孤峭中,忽有桃源事。
雞犬散村落,竹木成位置。
連疇溪女桑,卓午樵人市。
向來五瀑布,平流若溝隧。
十里方下山,人家在天際。
玉京洞靈洞積陰晦,火烈不得揚。
一炬才照身,有似秋螢光。
神幽意多危,群客悄不狂。
相牽隧道窮,砑爾開堂皇。
石髓結還滴,蝙蝠鳴且翔。
布席通穴口,投身引其吭。
要當蛇蚓行,恐逼蛟龍藏。
勇夫三四人,老僧啟前行。
還言所歷殊,一一仙人房。
其下流清泉,其上安橋梁。
蹊嶺突高下,尻背時低昂。
火燭黯欲盡,窔奧安可量。
嘗聞長老說,有衲來何方。
折松為明燈,腰包裹糇糧。
持咒禁妖怪,表涂留秕糠。
猛志忽地險,深探遍靈鄉。
頂上搖櫓聲,依稀是錢塘。
與君凡境居,安知仙路長。
陶望齡簡介
唐代·陶望齡的簡介
![陶望齡](/d/file/p/167d235b2b5c40154f5edfab19809e45.jpg)
陶望齡(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明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他以會試第一、廷試第三的成績,做了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國史;曾升待講,主管考試,后被詔為國子監祭酒。陶望齡為官剛直廉潔,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學為最大樂事。他把做學問也當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學人有時也稱他為歇庵先生。陶望齡生平篤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學說,認為這是最切實際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詩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莊》12卷、《天水閣集》13卷。
...〔 ? 陶望齡的詩(4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