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妹文
祭妹文。清代。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 ,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悔當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記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殜,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è)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 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 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 ,可以見汝;而 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 后,才周睟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 我葬,我 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 ,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悔當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記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殜,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è)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 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 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 ,可以見汝;而 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 后,才周睟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 我葬,我 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祭妹文譯文及注釋
譯文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這篇文章來致祭:
唉!你生在浙江,卻葬在此地,遠離我們的故鄉七百里了;當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你因為堅守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嫁了一個品德敗壞的丈夫而被遺棄,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雖然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連累你到這種地步,也未嘗不是我的過錯。我幼年時跟從老師誦讀四書五經,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愛聽那些古人的節義故事;一旦長大成人,你立即親身來實踐。唉!要是你不懂得經書,也許未必會像這樣苦守貞節。
我捉蟋蟀,你緊跟我捋袖伸臂,搶著捕捉;寒冬蟋蟀 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們。今天我收殮你的 ,給你安葬,而當年的種種情景,卻一一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我九歲時,在書房里休息,你梳著兩個發髻,披了一件細絹單衣進來,共同溫習《詩經》中的《緇衣》一章;剛好老師開門進來,聽到兩個孩子瑯瑯的讀書聲,不禁微笑起來,連聲“嘖嘖”稱贊。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還清楚地記得。我二十歲去廣西,你牽住我的衣裳,悲傷痛哭。過了三年,我考中進士,衣錦還鄉,你從東廂房扶著長桌出來,一家人瞪著眼相視而笑,記不得當時話是從哪里說起,大概是說了些在京城考進士的經過情況以及報信人來得早、晚等等吧。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但只要我一天不 ,就一天也不能忘卻。往事堆積在我的胸中,想起來,心頭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們像影子一樣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卻又不見了。我后悔當時沒有把這些兒時的情狀,一條一條詳細地記錄下來;然而你已不在人間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兒童時代可以重新來過,也沒有人來為它們對照證實的了。
你與高家斷絕關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書事務,期待你去辦理。我曾經以為婦女中很少明白經書的意義、熟識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夠溫柔和順,但在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從你回家后,雖然我為你而悲傷,對我自己來說卻很高興。我又比你年長四歲,或許像世間通常那樣年長的先 ,那就可以將身后之事托付給你;卻沒有想到你比我先離開人世!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聽、探望病情,減輕一分就高興,加重一分就擔憂。后來雖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轉,但仍半臥半起,感到沒有什么好取樂消遣;你來到我的床前,講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驚奇的故事,給我帶來一些歡樂。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從哪里去呼喚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醫師的話以為不要緊,所以才遠游去揚州。你又怕我心中憂慮,不讓別人來給我報信。直到病已垂危時,母親問你:“盼望哥哥回來嗎?”,你才勉強答應說:“好。”就在你 前一日,我已夢見你來訣別,心知這是不吉祥的,急忙飛舟渡江趕回家。果然,我于未時到家,而你已在辰時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溫,一只眼睛還未閉緊,大概你還在忍受著臨 的痛苦等待我回來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訣別,那我怎么肯離家遠游呢?即使出外,也還有多少心里話要讓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 ,否則就沒有相見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 ,才可以見到你;而 后究竟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以及能相見還是不能相見,終究是難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么我將終身抱著這無窮的遺恨,天啊!人啊!竟然這樣完了嗎!
你的詩,我已經付印了;你的女兒,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寫了傳記;只有你的墓穴,還沒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墳墓在杭州,但是江廣河深,勢難將你歸葬到祖墳,所以請示母親的意見而把你安葬在這里,以便于祭奠掃墓。在你的墓傍,葬著你的女兒阿印,在下面還有兩個墳墓,一個是父親的侍妾朱氏,一個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曠遼闊,朝南是一片寬廣的平地,西望面向著棲霞山;風風雨雨,清晨黃昏,你這個羈留在異鄉的精魂有了伴侶,當不致于感到孤獨寂寞。可憐的是,我自從戊寅年讀了你寫的哭侄詩后,至今沒有兒子;兩個牙牙學語的女兒,在你 后出生,才只有一周歲。我雖因母親健全而不敢說自己老,但齒牙搖動,頭發已禿,自己心里知道,在這人世間尚能活幾天?阿品弟遠在河南為官,也沒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內沒有可以傳宗接代的人。你 有我安葬,我 后由誰來埋葬呢?你如果 后有靈的話,能不能告訴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 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聽不到你回話,祭你又看不到你來享食。紙錢的灰燼飛揚著,北風在曠野里顯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連連回過頭來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注釋
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的年號。丁亥:紀年的干支;乾隆丁亥,即公元年。
素文:名機,字素文,別號青琳居士。年(康熙五十八年)生,年(乾隆二十四年)卒,得四十歲。上元:舊縣名。(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置。在今南京市。羊山:在南京市東。
奠:祭獻。
汝(乳rǔ):你。浙:浙江省。
斯:此,這里。指羊山。
吾鄉:袁枚的枚鄉,在浙江錢塘(今杭州市)。
觭(機jī)夢:這里是做夢的意思。觭,得。語出《周禮·春官太卜》:“太卜濱三夢之法,二曰觭夢。”
寧知:怎么知道。歸骨所:指葬地。耶(椰yē):語氣詞,表疑問。
以:因為。一念之貞:一時信念中的貞節觀。貞,封建禮教對女子的一種要求。忠誠地附屬于丈夫(包括僅在名義上確定關系而實際上未結婚的丈夫),不管其情況如何,都要從一而終,這種信念和行為稱之為“貞”。
遇人仳(痞pǐ)離:《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女仳離,條其(肅欠)矣;條其(肅欠)矣。遇人之不淑矣。”這里化用其語,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終被離棄。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離,分離。特指婦女被丈夫遺棄。
孤危:孤單困苦。托落:即落拓(唾tuò),失意無聊。
存:注定。這句說:雖然審你命中注定,實際上也是天意支配的結果。
累:連累;使之受罪。
未嘗:義同“未始”,這里不作“未曾”解。過:過失。
授經:這里同“受經”,指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封建社會里,兒童時就開始受這種教育。授,古亦同“受”。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
差(cī)肩而坐:謂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齡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語出《管子·輕重甲》:“管子差肩而問。”
節義事:指封建社會里婦女單方面、無條件地忠于丈夫的事例。
遽(巨jù):驟然,立即。躬(工gōng):身體。引早為“親自”。蹈(島dǎo):踏,踩。“實行”。這句說:一到長大成人,你馬上親身實踐了它。
使:如果。《詩》、《書》:《詩經》、《尚書》。指前文中先生所授的“經”。
艱貞:困苦而又堅決。若是:如此。
出其間:出現在捉蟋蟀的地方。
蟲:指前文中的蟋蟀。僵:指 亡。同臨其穴(學xué):一同來到掩埋 蟋蟀的土坑邊。
殮(煉liàn):收殮。葬前給 穿衣、下棺。
憬然赴目:清醒地來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樣子。
憩(氣qì):休息。書齋(摘xhāi):書房。
雙髻(計jì)挽束在頭頂上的兩個辮丫。古代女孩子的發式。
單縑(堅jiān):這里指用縑制成的單層衣衫。縑,雙絲織成的細絹。
溫:溫習。《緇衣》:《詩經·鄭風》篇名。緇,黑色。一章:《詩經》中詩凡一段稱之為一章。
適:剛好。奓(炸zhà)戶:開門。
瑯(郎láng)瑯然:清脆流暢的樣子。形容讀書聲。
莞(關wǎn)爾:微笑貌。語出《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
則則:猶“嘖嘖”,贊嘆聲。
望日:陰歷每月十五,日月相對,月亮圓滿,所以稱為“望日”。
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語出《禮記·檀弓下》:“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后泛指墓地。
弱冠(貫guàn):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意思是男子到了他舉行冠禮(正式承認他是個成年人)。弱,名詞。冠,動詞。后因以“弱冠”表示男子進入成年期的年齡。粵(月yuè)行:到廣東去。粵,廣東省的簡稱。袁枚二十一歲時經廣東到了廣西他叔父袁鴻(字健槃)那里。袁鴻是文檔巡撫金鉷(紅hóng)的幕客。金鉷器重袁枚的才華,舉薦他到北京考博學鴻詞科。
掎(己jǐ):拉住。慟(痛tong):痛哭。
逾:越,經過。
披宮錦:指袁枚于年(乾隆三年)考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請假南歸省親的事。宮錦,宮廷作坊特制的絲織品。這里指用這種錦制成的宮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詔翰林,著宮錦袍,后世遂用以稱翰林的朝服。
廂:邊屋。案:狹長的桌子。
瞠(撐chēng)視而笑:瞪眼看著笑,形容驚喜激動的情狀。
長安:漢、唐舊都,即今西安市。
函使:遞送信件的人。唐時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報登科之喜。此指傳報錄取消息的人,俗稱“報子”。云爾:如此如此罷了。
凡此瑣瑣:所有這些細小瑣碎的事。袁枚有詩:“遠望蓬門樹彩竿,舉家相見問平安。同欣閬苑榮歸早,尚說長安得信難。壁上泥金經雨淡,窗前梅柳帶春寒。嬌癡小妹憐兄貴,教把宮袍著與看。”(見《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可與“凡此瑣瑣”去者相印證。
填膺(英yīng):充滿胸懷。
凄梗:悲傷凄切,心頭像堵塞了一樣。
歷歷:清晰得一一可數的樣子。
逼取便逝:真要接近它|把握它,它就消失了。
嫛婗(衣尼yīní):嬰兒。這里引申為兒時。
羅縷(呂lǚ)紀存:排成一條一條,記錄下來保存著。羅縷,也作“(爾見)褸”。
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
印證:指袁枚的母親章氏。
義絕:斷絕情宜。這里指離婚。
阿奶:指袁枚的母親章氏。
文墨:有關文字方面的事務。
眣:這個字的正確寫法是“(目矢)”(順shùn),即用眼色示意。這里作“期望”解。
嘗:曾經。明經義:明白儒家經典的含義。諳(安ān)雅故:了解古書古事,知道前言往行的意思。語出《漢書·敘傳》:“函雅故,通古今。”諳,熟聞熟知。
這句意思說: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這方面稍有欠缺。婉嫕(義yì):溫柔和順。出《晉書·武悼楊皇后傳》:“婉嫕有婦德。”
長(掌zhǎng):年紀大。
身后: 后的一應事務。
先予以去:比我先離開人世。
絞宵:整夜。剌探:打聽、探望。
小差:病情稍有好轉。差(chài),同“瘥”。
殗殜(yèdié)病得不太厲害,但還沒有痊愈。
娛遣:消遣。
稗(拜bài)官野史:指私人編定的筆記、小說之類的歷史記載,與官方編號的“正史”相對而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據說,西周高有掌管收錄街談巷議的官職,稱為稗官,稗是碎米。稗官,取瑣碎之義,即小官。
愕(扼è):驚駭。
聊資:絕代:姑且作為一時的快樂。
吊:憑吊,游覽。這句意思說:對于你的病,我因相信了醫師所說“不要緊”的話。方才遠游揚州。
慮戚吾心:顧慮著怕我心里難過。戚,憂愁。
陰人走報:阻止別人報急訊。走,跑。
綿惙(綽chuò):病勢危險。
強(搶qiǎng):勉強。
諾(懦nuò):表示同意的答語,猶言“好”。
訣:訣別。袁枚有哭妹詩:“魂孤通夢速,江闊送終遲。”自注:“得信前一夕,夢與妹如平生歡。”
果:果真。未時:相當下午一至三時。
辰時:相當于上午七時至九時。
支:同“肢”。
一目示瞑(名míng):一只眼睛沒有閉緊。
這句說:你還在忍受著 亡的痛苦,等我回來見面。蓋:發語詞,表原因。
幾許:多少。
知聞:聽取,知道。
共汝籌畫:和你一起商量,安排。
已矣:完了。
又卒難明:最終又難以明白。卒,終于。
天乎人乎:有史以來強烈時的呼喚,表示極端悲痛。這句說:然而就這樣帶著無窮的憾恨而終于完了啊!
付梓(子zǐ)付印。梓,樹名。這里指印刷書籍用的雕板。素文的遺稿,附印在袁枚的《小倉山房全集》中,題為《素文女子遺稿》。袁枚為了它寫了跋文。
代嫁:指代妹妹作主把外甥女嫁出去。
傳(zhuàn):即《女弟素文傳》。
窀穸(zhūnxī):墓穴。這句說:只有你的墓穴,還沒有籌劃措辦罷了。
先塋(迎yíng):祖先的墓地。
江廣河深:言地理阻隔,交通不便。
這句說:所以請示母親,自得她同意而把你安頓在這里,以便于掃墓祭吊。古人鄉土觀念很重,凡故鄉有先塋的,一般都應歸葬;不得已而葬在他鄉,一般被看作非正式、非永久性的。所以文中既說“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寧汝于斯”,又說“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特地將此事作為一個缺憾而鄭重提出,并再三申明原因。下文的“羈魂”,也是著眼于此而言的。
阿印:《女弟素文傳》載:“女阿印,病瘖,一切人事器物不能音,而能書。”其哭妹詩說:“有女空生口,無言但點頤。“
冢(腫zhǒng):墳墓。
阿爺:袁枚的父親袁濱,曾在各地為幕僚,于袁枚三十三歲時去世。侍者:這里指妾。
阿兄:袁枚自稱。
陶氏:作者的妾。亳州人,工棋善繡。
曠渺(秒miǎo):空曠遼闊。
望:對著。原隰(習xí):平廣的代地。高而平的地叫原,低下而潮濕的地為隰。
棲霞:山名。一名攝山。在南京市東。
風雨:泛指各種氣候。晨昏:指一天到晚。
羈(機jī)魂:飄蕩在他鄉的魂魄。
男:兒子。袁枚于年(乾隆二十三年)喪子。他的兄弟曾為此寫過兩首五言律詩,題為《民兄得了不舉》。這就是文所說的“哭侄詩“。袁枚寫這篇祭文的時候還沒有兒子。再后兩年,至六十三歲,其妾鐘氏才生了一個兒子,名阿遲。
兩女:袁枚的雙生女兒。也是鐘氏所生。牙牙:小孩學話的聲音。這里說兩個女兒還很幼小。
周晬(最zuì):周歲。
親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規定,凡父母長輩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說老。否則既不尊敬,又容易使年邁的長輩驚怵于已近 亡。出《禮記·坊記》:“父母在,不稱老。“袁枚這句話,是婉轉地表示自己已經老了。按,袁枚這時六十一歲,母親還健在。
齒危:牙齒搖搖欲墜。
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袁枚的堂弟袁樹,字東薌,號薌亭,小名阿品,由進士任河南正陽縣縣令。當時也沒有子女。據袁枚《先妣行狀》所說,阿品有個兒子叫阿通;但那是袁枚寫這篇《祭妹文》以后的事。
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身、兒子、孫子、曾孫和玄孫。這里指血緣關系較近的許多宗屬。無可繼者:沒有可以傳宗接代的人。按,專指男性。
可能:猶言“能否”。
紙灰:錫箔、紙錢等焚燒后的灰燼。
朔風野大:曠野上,北風顯得更大。
《詩經鄭風》中的名篇。
祭妹文鑒賞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殜,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袁枚是“性靈說”的倡導者,主張為文要有“真情”。其文別具特色,善于描寫景物,敘事記人。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
袁素文名機,素文是她的字,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生。她容貌出眾,“最是風華質,還兼窈窕姿”,“端麗為女兄弟冠”,是袁家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端莊的。袁素文又“幼好讀書”,針線旁邊常放著書卷,因此很會作詩。在她未滿一周歲時,其父曾仗義救助亡友衡陽縣令高清的妻兒,為高清平反了其生前一起因庫虧而入獄的冤案。高清的胞弟高八為此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若系男兒,就與袁素文婚配,以示報答袁家大恩。不久高八生了個兒子,于是送來金鎖作為聘禮,這場指腹婚事就這樣正式確定下來。可是當雙方成年后,男方卻只字不提嫁娶之事,直到1742年(乾隆七年)袁素文二十三歲時,高八突然捎來書信說,因為兒子有病不宜結婚,希望解除婚約。由于袁素文自幼深受封建禮教毒害,“一聞婚早定,萬 誓相隨”,所以聽到男方要解除婚約,就手持金鎖哭泣不止,終日絕食。不久高八病 ,高清的兒子高繼祖特來說明真相,原來高八之子高繹祖并非有病,而是“有禽獸行”,并且屢教不改,其父怕以怨報德,才托言兒子有病解約。可是袁素文為了固守舊禮教的“一念之貞”,竟不顧日后痛苦,仍堅持嫁給高八之子,一時被譽為所謂“貞婦”。
袁家家境雖然一般,但因為家學淵源,注重讀書,請了教師在家指導袁枚,對待女兒也一樣,所以素文自幼隨哥哥上課。她很喜愛讀書,針線旁邊常放著書卷,很會作詩,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她容貌出眾,是袁家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端莊的;尤其是她的脾性溫柔,待人賢淑有禮,是出名的淑女。
二十五歲時,才貌雙全的素文嫁到了如皋高家。婚后,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愛。可是高八之子繹祖,個頭矮小,駝背斜眼,長相十分丑陋,而且品行極為惡劣。他性情暴戾,行為輕佻,整天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他看到書卷就發怒,把她的詩稿燒毀,不準妻子讀書和做針線,袁素文從此不再敢作詩,也不敢縫紉。他為了外出嫖妓,賣盡家產后又向袁素文逼索嫁妝,不答應就拳打腳踢,有時還用火燒灼袁素文,婆婆前來救護,他連母親一起毆打,甚至把他母親的牙齒都打下來了。就這樣的虐待,素文還是一一忍受下來,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婦道。后來,高繹祖聚賭輸了很多錢,竟要賣掉袁素文抵債。她被逼無奈,逃到尼姑庵,看到無路可走了,才請人通知了娘家。袁父接到書信,心痛欲裂,當即趕到如皋告到官府,判決離婚后,他把女兒和她的女兒阿印領回了杭州老家。那年素文二十九歲,結婚才不過四年。
袁素文回到娘家以后,一方面悉心侍奉父母兄長,另一方面還惦念著婆母,經常寄贈衣食問安。三年后袁枚定居南京隨園,素文也隨著全家一起遷徙。由于婚姻極不美滿,心靈上受到的創傷,她除了讀書作詩自我安慰外,終日都悶悶不樂,生了病也不愿求醫,終于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病 ,年僅39歲。
袁枚在《哭三妹五十韻》里寫道:“彩鳳從鴉逐,紅蘭受雪欺。”“汝 我葬,我 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
袁素文這位賢淑的才女,由于受封建禮教毒害太深,所以導致了這場催人下淚的婚姻悲劇。她從“淑女”到“賢婦”,結果卻差一點成了被賣掉的“棄婦”,并因此過早離開人世,這是與她自幼深受封建禮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袁枚作為她的兄長,也看出了這一點。他在《祭妹文》中說:“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這種無可奈何的嘆息,正是一種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訴。袁素文留在人間的,除了一個悲婉的故事,還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遺稿》。
《祭妹文》構思精巧,別巨匠心,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從素文墓地入筆到病根禍源的交代,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從胞妹送哥眼淚流到把盞喜迎兄長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素文之 到后事料理,情節層層推進,感情波起浪涌,敘事歷歷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并茂,渾然一體。
文章起筆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時間,祭者身份等,緊接著“嗚呼”一轉,直呼亡妹,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愴基調。接著,簡潔敘述妹妹的 因:“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意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時常聽先生授經,“愛聽古人節義事”,說明是封建詩書的腐朽觀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飽受苦難,英年早逝。
接下來,作者追憶與素文共度的難忘時光。童年相伴讀書,“差肩而坐”,溫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則體現了妹妹性情溫厚善良。其描述真實生動,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孩童突現于眼前。這原本不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憶與現實聯系起來,當年兄妹同葬蟋蟀,后來孤兄獨葬亡妹,物換星移,昨是今非,讓作者潸然淚下。年長些時,袁枚遠行廣西,妹妹不忍哥哥分離,掎裳拽衣,放聲大哭。當年有妹送兄行,后來唯獨兄送妹歸,令作者十分傷痛。袁枚考中進士,衣錦還家,妹妹驚喜萬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視而笑。妹妹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盤托出,手足之情可見一斑。往日種種瑣事,歷歷如在作者眼前。“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幾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時光不可倒流,昔日也不再重來了。
隨后,記妹妹歸返母家的種種情形:服侍母親;治辦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終宵刺探,還想方設法讓哥哥高興,兄妹感情深厚。
而后,記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況。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將至,但不讓人給哥哥報信,以寬兄長之心。忍 待兄歸,然而終等不及哥哥歸來含憾而終, 不瞑目。“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袁枚已預感不祥,急趕歸家,在妹妹逝去幾小時后才趕到家中,其時素文四肢尚溫,卻未能與妹妹說上一句心中話,只怪自己輕信醫言,遠吊揚州,自責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嗚呼痛哉”,把對亡妹的思念、同情、內疚、哀痛統統濃縮在傷心欲絕的悲嘆中。
最后,簡述妹妹亡后料理事宜。并隨感而發:“汝 我葬,我 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末段,作者把視線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傷。“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對妹妹的懷念和摯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袁枚將整篇文章寫得有靈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憶童年與妹妹同度的瑣事時,信手拈來,清靈雋妙;悲悼親人的遽然長逝時,又字字璣珠,句句血淚,真摯動人,感人肺腑。他在敘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飽含真情,同時還穿插些許景物描繪,從而使痛惜、哀傷、悔恨、無可奈何之情有機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袁枚簡介
唐代·袁枚的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 ? 袁枚的詩(8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