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漢朝的史書上,記載著和親的拙劣計策。
國家的安定要靠賢明的君主,怎能夠依靠婦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顏,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著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誰真正堪稱輔佐之臣呢。
注釋
詠史:一作《和蕃》,最早見于晚唐范攄的筆記《云溪友議》
漢家:漢朝。青史:即史冊。古人在青竹簡上紀事,后世就稱史冊為青史。
計拙:計謀拙劣。和親:指中國歷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與其他民族統治者結親的辦法來謀求兩族和好親善,避免遭受侵擾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廟宇,后來用做國家政權的象征。
安危:偏義復詞,指安全穩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這里代指和親的女子。
擬:意欲;打算。靜胡塵:指消除邊境少數民族的侵擾。胡:漢唐時期,漢族稱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即為“胡人”。塵:指煙塵,代戰爭。
千年骨:指漢朝臣子的枯骨。西漢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時代約千年,故稱。
輔佐:輔助。
參考資料:
1、李月輝.名畫唐詩佳句欣賞.石家莊市: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年:319-320頁
2、范鳳馳.新選唐詩精華.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223-224頁
詠史創作背景
唐代從安史之亂后,朝政紊亂,國力消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都曾經采用“和親”的政策),但結果卻是侵擾愈多,使邊境各族人民飽受痛苦。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便創作了此詩諷刺朝廷。
參考資料:
1、謝真元.一生必讀唐詩三百首鑒賞 漢英對照.北京市: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6年:512-514頁
詠史鑒賞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于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云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于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并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圣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于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后。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里,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末聯以 釘截鐵的嚴峻態度責問: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于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茍安于一時。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戎昱簡介
唐代·戎昱的簡介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游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 ? 戎昱的詩(119篇) 〕